• <strike id="ouoss"><s id="ouoss"></s></strike>
    <ul id="ouoss"></ul>
    首頁 > 新聞爆料 > 正文

    碳手印意味著什么?

    文章來源:
    字體:
    發布時間:2022-05-18 18:16:52

    拿交通行業的碳中和來舉例,一談到降低交通行業的碳中和,大家的關注點都是用電動汽車替代傳統油車。但人類的核心需求并不是開車,而是達到某個出行的目的。假如我們能夠通過某種方式不用開車就達到出行的目的,那是不是就不用考慮減少車輛碳排放的問題了?

    例如現在大部分人開車都是為了上班,而如果我通過搬家讓自己離上班地點非常近,只需要走路或者騎自行車就能到達目的地,或者直接在家辦公也能達到同樣工作的目的,那就繞過了車輛減排的問題,這就是Massamba 在訪談中提到的交通領域減排思路:“足不出戶 卻能盡知天下事”。

    圖片5.jpg

    事實上新冠期間這一設想也得到了應驗,大部分人通過居家辦公也能讓工作順利推進,這樣就大大減少了出行產生的碳排放。根據國際能源署相關數據,即使2021年全球碳排放已經恢復到略高于2019年新冠大流行的水平,交通領域碳排放仍比新冠大流行前低8%、約6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可以說這6億噸的減排量大部分來自ICT的功勞。

    我們再深入思考一下,如果居家辦公成為新常態,那么減少的將不僅僅是開車帶來的碳排放。我們不再需要實際的辦公場所,也就不需要辦公樓,那將減少樓宇建設所產生的大量碳排放,取而代之的,可能是虛擬的辦公室和會議室。少了頻繁的面對面交流,我們也會大量減少對衣物的需求,從而減少生產衣物帶來的排放,取而代之的可能是一些虛擬的服裝甚至是人設的變更——比如在虛擬世界中把自己設定成一只熊貓。當然這一切設想的實現并非沒有代價,它的代價就是會帶來ICT碳排放的增加。

    根據訪談中方博士的介紹,全球所有電力中大約有3-5%是用于ICT產業,隨著區塊鏈、元宇宙等概念的興起,這一比例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增加。如果按照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治理理念,那么我們應該遏制ICT領域碳排放的增加。但顯然這對于全球總體的碳排放降低是不利的,因為我們需要考慮ICT行業對其它行業碳減排的貢獻。

    那么如何衡量ICT行業對其它行業碳減排的貢獻呢,Massamba在訪談中提到了“碳手印”這個概念。所謂碳手印就是指某個措施對環境的總體凈影響。比如全球總碳排放是100噸,因為ICT的發展碳排放增加了1噸,但是其它行業的碳排放因為ICT發展降低了10噸。那么ICT對全球碳排放的凈影響則是降低了9噸。

    這個概念有點類似于CDM機制中,計算某個項目的減排量采用的基準線排放和項目排放概念。不過一個產業的興起對另一個產業的減排影響屬于間接影響,我們很難量化一個數據中心間接減少了多少次出行,但我們不能忽視這個影響。就像Massamba說的,碳中和需要回歸人類的核心需求,進而對產業鏈進行重構。在這場重構中,可能會誕生新的產業,光伏也好,ICT也罷,雖然他們自身的碳排放可能隨著產業的快速發展而增加,但我們更應該注重這些產業的“碳手印”,這樣才能更加有效地實現碳減排。

    《零碳社會》的作者杰米里·里夫金曾斷言:碳泡沫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經濟泡沫。而化石燃料文明的崩潰,很可能發生在2023-2030年之間。那么,誰能取代其地位?列國政府將目光投向核能、光能、風力、水力等新能源。而在新能源之上,以歐洲為首的發達國家,還畫出了一幅更宏偉的藍圖——碳中和。

    毫無疑問,在低碳這方面,歐洲已經走在全球的前列,其碳中和目標最具野心,行動力也最高,火電已經在這片土地上淪為“棄子”。例如,在西班牙和英國,火電的占比僅為4%和2%。依據BP的《能源統計年鑒》,2020年,歐洲煤炭發電比例降至14%(相較2015年下降20個百分點),核電占比為25%,天然氣發電占比約19%(相較2015年提升14個百分點),可再生能源發電升至37%。

    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全世界都在朝著這方向努力的同時,大家其實也都是在摸著石頭過河,沒有任何一個人敢說自己走的路線是絕對正確的,正是因為如此,才需要像《方博碳討室》這樣的節目,跳出公司與國家的框架,在全球范圍內尋找碳中和道路上的先行者,分享各自在碳中和道路上的經驗與教訓,這樣才能在不斷的探討中優化碳中和的實現路徑,最終達到碳中和的最終目標。

    這并不是一個環保目標,更是一個生存目標——在全人類生存危機面前,這是天然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