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求人不如求己”。面對國際上高企的原油與天然氣價格,歐洲除了擴展能源進口來源外,還需要推動自身的能源發展,用“兩條腿”走路,才能維護歐洲能源供應的穩定與安全。而為實現這一目標,發展清潔能源以及推動自身能源轉型已經成為歐洲必然的選擇。它雖不能立竿見影,但從長遠來看,卻有助于增強歐洲人抵御更多寒冬的能力。
打破能源“不可能三角” ,演繹科技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因為光伏發電從能源角度來看是最好的選擇,所以在訪談中大家還討論了歐洲在光伏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一些解決方案。
首先是用地問題,光伏發電什么都好,就是非常占地方,特別是在歐洲這種本來地方就不大,光照還不是那么理想的地方。歐洲的解決方案是大力發展分布式光伏,各種屋頂,墻面什么的,只要能曬著太陽的,都貼上光伏板。這也是光伏發電的一大優勢:可以拆分成很小的模塊獨立運行,而且安裝簡單,只需要接上華為智能組串式逆變器就可能為家里供電。華為歐洲數字能源業務部副總裁Michel FRAISSE在訪談中舉了個生動的例子,屋頂光伏就像在自家菜園里種了菜,菜園里豆子太多了,那就可以把豆子放到冰箱里,這就相當于配置儲能。正所謂,家中有糧,心中不慌。
另一個問題是環境影響問題,很多人認為光伏好是好,但是別在我家旁邊建。這是人們對科技產物的固有偏見,認為科技產物一定會破壞當地的生態。我也碰見過很多人,認為建了光伏電站,就把當地的光全部吸收了,電站下面的地就寸草不生。在這次訪談中José Donoso教授介紹到,他們做了大量調查,發現光伏電站不但不會破壞當地生態,反而會大幅改善電站附近的生物多樣性,可以說真正做到了科技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所以,我們需要做的是多與當地居民溝通,讓當地居民摒棄對光伏電站的偏見,這樣才能更好推廣光伏發電。
而在中國,光伏發電不但改善當地生態,還結合當地資源,開展農光互補、漁光互補、林光互補等創收項目,既增加當地就業,又為當地居民創收,這對于某些偏遠山區的鄉村振興,是一種非常好的模式。我曾去考察四川涼山州貧困山區喜德縣的農光互補項目,當地農民被招募來管理光伏電站,同時在電站區域放牧,互不耽誤,為當地增加了不少收入。
開放宏觀經濟學有一個著名的“不可能三角”理論,即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獨立性、固定匯率制度和跨境資本自由流動三者不能兼顧。其實,能源領域也有一個“不可能三角”理論,即能源的安全、綠色和廉價三個要素,在某種程度上很難同時達到安全穩定、綠色環保并且經濟廉價。但如今我們可以看到,光伏正是解決人類文明“能源不可能三角問題”的鑰匙,別說什么“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安全綠色和廉價,它都要。
此外,分布式光伏不但是能源自給自足的最佳解決方案,還是未來ICT產業轉型、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的重要推手。當家家戶戶都成為能源中心后,它不但可以滿足自己的需求,而且可以滿足城市的能源需求,城市及交通的能源也將變得更加的智慧化,它可以利用最近的能源供應而非千里之外單一的能源供給,這可以極大提高城市和交通能源的韌性,為未來智能電網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碳手印與ICT,碳中和需要深度思考“人類的核心需求”
去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預測:如果能耗持續增加,到本世紀末全球氣溫將升高2.7°C。2.7°C是什么概念?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報告指出,全球溫升要控制在1.5°C之內,超過這個數值,人類就會遭受毀滅性打擊。面對這一生存問題,各國都提出了或長期或短期的碳排放目標。
而在本次訪談中,UNFCCC全球創新中心項目執行官Massamba Thioye提出了一個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觀點。他認為實現碳中和光從各行各業自身如何降低碳排放遠遠不夠,我們更需要做的是回歸人類的核心需求,然后如何利用創新去重塑價值鏈和供應鏈。用中國人的方式來說就是不要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要直達病灶并進行根治。
新聞熱點
新聞爆料
圖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