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ouoss"><s id="ouoss"></s></strike>
    <ul id="ouoss"></ul>
    首頁 > 新聞爆料 > 正文

    破解地方化 司法改革路線圖浮現

    文章來源:
    字體:
    發布時間:2013-12-25 13:16:52

    原標題:破解地方化 司法改革路線圖浮現

    本報記者 王峰 北京報道

    十八屆三中全會后,新一輪司法體制改革正在積極醞釀。本報記者獲悉,司法改革中最受矚目的保障司法獨立,將著力解決司法地方化問題。

    11月25日,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法委書記孟建柱在《人民日報》刊文《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其中“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部分的主要內容為,推動省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人財物統一管理,以及探索與行政區劃適當分離的司法管轄制度。

    “關于人、財、物的問題,應該說這次是一次根本性的改革,是真正的體制意義上的改革”,12月8日,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陳光中在第一屆卓亞法治論壇上說。

    統一管理非垂直管理

    從中共十五大提出司法改革開始,“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便被寫入每次黨的全體代表大會報告。

    “目前我國是按照行政區劃設立司法機關,這帶來了司法地方化,影響了司法獨立。十八大提出關于司法改革的方向性意見后,中央政法委即開始組織對新一輪司法改革的調研、論證”,接近中央政法委人士稱。

    “人、財、物的分離問題,十六大已經提出來了,十六大到十八大,十年之久,這個問題認識上不一致,始終沒有得到真正的落實。”陳光中說。

    “司法體制改革進行了十五年,解決司法的地方化問題第一次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今年11月,最高法院司改辦主任賀小榮撰文稱。

    孟建柱在文章中稱,“先將省以下地方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人財物由省一級統一管理。地方各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專門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的經費由省級財政統籌,中央財政保障部分經費”。

    這似乎印證了三中全會前法學界對司法機關“垂直管理”的期待。“但人財物統一管理并非垂直管理,也就是說,司法機關的人事是由省委管,而不是省級院管,特別是法院院長、檢察院,不能由省級院直接產生”,上述人士稱。

    其透露,省級以及省級以下司法機關的法官、檢察官,今后可能由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管理,由省區市高級法院、檢察院提名,再由同級人大常委會任免。法院、檢察院干警編制將由省級院統一管理、統一調度。

    “要根據每個地區人口、案件的分布情況,科學調配人員,解決不同地區法官、檢察官忙閑不均的問題,以及上下級法官、檢察官流動問題。”他說。

    然而,如果按照“省一級統一管理”的原則,省級及省級以下司法機關的法官、檢察官均應由省級人大任命,但這一安排違反了《憲法》和相關法律,按照現有規定,法官、檢察官,由當地人大機關,即同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

    而一旦由省級院提名,再交由縣、市級人大任命,“由于司法機關脫離了地方,很有可能在當地通不過任命”,有司法界人士擔憂。

    在法院、檢察院的財物統一管理方面。孟建柱在文章中提出,地方各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專門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的經費由省級財政統籌,中央財政保障部分經費。

    “今后各級法院、檢察院的工資、辦公經費由省級財政負擔。辦案業務經費、業務裝備經費由中央財政負責。追繳的贓款贓物,訴訟費用,由省級財政統一管理,上交國庫。”上述接近中政委人士稱。

    “現在據我知道,像比較富裕的一些地方,現在很怕這一條實現。”陳光中說,“比如深圳的法院就有人跟我講,如果這么改,我們的經費肯定會下降,哪怕歸到省里,省的撥款也不可能有現在那么多。”

    值得注意的是,司法機關人財物統一到省級管理后,“克服了地方化保護的問題之后,又可能因為省級司法機關的大權獨攬,帶來司法機關內部行政化的問題”,有司法界人士擔憂。

    “可能需要比15年更長的時間”

    在司法管理體制改革中,最受社會矚目的內容是探索與行政區劃適當分離的司法管轄制度。

    這一方案的提出,首先是為了解決司法資源不均的問題。“有的地方法院案件數量不多,有的則過多,造成忙閑不均,浪費司法資源;有的地方法院管轄區域過大,有的則過小”,12月初,最高法院司改辦副主任蔣惠嶺撰文稱。

    在青海、西藏等地區,人數在10人左右的基層法院、檢察院并不鮮見,甚至幾年前,西藏一個縣檢察院只有3名工作人員。

    “在中西部地區人口少、地域小、案件少的縣,可能不再設基層法院、檢察院。相鄰幾個縣的案件將集中到一個法院、檢察院辦理”,上述人士稱,“如果幾個縣的面積較大或相隔較遠,可以由集中起來的縣級院設立巡回法庭或派出法庭審理”。

    對于司法地方保護的問題,現實中普通公眾更寄望于“上面”。高級法院,甚至最高法院派出巡回法庭審理地方案件,由此被改革者納入視野。

    這一方案同樣被高層注意,派出法庭作出的判決,將具有所派出法院的效力,即高級法院派出法庭,視同于高級法院的審級,最高法院的派出法庭,則能夠代表最高法院。

    但這一設想亦面對現有法律障礙,按照我國的訴訟法規定,案件審理實行級別、地域管轄原則,比如普通民事案件在基層法院一審,在中級法院二審,如果省級法院的巡回法庭介入此案,將造成高級法院受理了由基層法院一審的上訴案件。

    “司法管轄與行政區劃分離的改革,與人財物統管不同,前面寫的是‘探索’,所以在此輪司法改革中可能不會實現”,陳光中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在蔣惠嶺論述包括這兩項改革內容的文章中,將“今后15年作為論述當前司法改革措施制定與實施的時間節點”,他甚至寫到,“其實,有些措施從設計到確定,再到呈現效果,可能需要比15年更長的時間”。

    縣法院或將不設行政庭

    “民告官”的行政案件是司法地方保護中最突出的問題,孟建柱在文章中提到司法管轄與行政區劃適當分離時,即提出“通過提級管轄、集中管轄,審理行政案件或者跨地區民商事、環境保護案件”。

    2007年在貴陽市中院成立了我國第一個環保法庭,如今環保法庭已覆蓋了高級法院、中級法院和基層法院,實現了與行政區劃的適當分離。

    而在行政案件中,“現有規定可以提級審理、異地審理,但并沒有明確文件予以規定,屬于法院的自由裁量”,中央財經大學行政法學教授高秦偉告訴記者。

    “老百姓起訴他所在縣的縣政府,所屬市中級法院可以安排到該市內其他縣異地審理,但還是在這個市的市政府的權力范圍之內,效果可想而知”,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應松年告訴記者。

    “自從《行政訴訟法》頒布之后,最高法院主張建立專門的行政法院,以此擺脫行政案件中的地方保護,但由于牽涉其他事項,這一主張并未得到中央政法委認可”,高秦偉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可能的改革措施是推廣行政案件提級管轄,將原本屬于基層法院審理的行政案件提至中級法院審理,相應地,將本屬中級法院的案件提至高級法院審理。“今后的基層法院可能不再設立行政法庭”,上述接近中央政法委人士稱。

    知識產權法院卻可能在行政法院之前“出生”。三中全會《決定》中稱,探索建立知識產權法院。這并非出現在“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章節,而是出現在“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部分。

    “這一主張最早是由科技主管部門提出,針對的是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性和復雜性”,上述人士稱。

    與四個級別、兩審中止的普通法院格局不同,“知識產權法院可能會在較大的市,依托當地中級法院設置,而不會是獨立的系統”,上述人士稱。但和司法管轄改革一樣,建立知識產權法院也在“探索”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