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ouoss"><s id="ouoss"></s></strike>
    <ul id="ouoss"></ul>
    首頁 > 新聞爆料 > 正文

    四省問計改革紅利 尋找中部市場之手

    文章來源:
    字體:
    發布時間:2013-12-25 13:16:37

    原標題:四省問計改革紅利 尋找中部市場之手

    隨著中國傳統經濟增長模式“天花板”顯現,人口和土地紅利逐步消失,中國中部,正因其資源和區位的不可復制因素,在中國經濟增長中煥發生機。

    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后,國家“60條”改革紅利的公布,更讓中部這個飽受傳統體制和政策忽略困擾的區域,躊躇滿志地謀求新的變革方式。中部企業架構的產業集群,如何找到真正的市場化之手,在這一輪被賜予新機遇的歷史軌跡中,自我再定位?

    12月13日,由21世紀經濟報道和天風證券聯合主辦、湖北省上市公司協會協辦的“2013第二屆中三角資本市場論壇”,試圖求解這一命題。在這場匯聚了中部四省數百家企業、相關政府部門的行業盛會上,如何利用十八大改革紅利來實現中部市場價值的重估與再造,成為競相討論的熱點。

    解讀中國此前的經濟發展模式,在諸多專家的關鍵詞中,不乏“粗放”、“壟斷”、“民資空間小”等字眼,在這種局面下的中部諸多產業,在全國產業結構版圖中,亦難見行業話語權。

    在文化傳播領域,長久以來,國有居先,民資被列為“二渠道”。這種局面下,當互聯網沖擊傳統零售書店行業時,最先倒下的就是一批民營企業。最近幾年,被熱炒的中國最大民營書店光合作用、席殊書屋、思考樂書局等民營連鎖書店陸續關門或轉型,反之,擁有諸多政策和資源優勢的國有書店則仍屹立不倒。

    但圍城以內,國企則更羨慕民企靈活的機制。特別在文化傳播領域這個被視為需要盡量多創意的產業中,更適應市場的股權機制,往往被看成做大企業的核心元素。但目前,多數國企并不具備這種優勢。

    “60條”改革紅利的提出,給了這種機制轉變的極大空間。

    一業內人士坦言,近幾年來,文化傳播領域的內部融合趨勢愈發明顯,無論信息化如何激變,內容永遠是第一位,企業要做的是對內容進行甄別,通過整合其他產業,盡可能利用一切工具和手段,將文化的內涵和外延逐步擴大。將其與文化傳播領域結合,加快精細化的步伐,變革產業模式和商業模式,方可迎接十八大所觸動的新文化傳播領域市場。

    而對于健康產業來說,企業更要在服務能力上有所提高,要能為客戶提供綜合服務,并充分利用互聯網的服務模式,通過電子商務進一步來推廣銷售渠道,在零售方面有更大的布局。

    如今,十八大力推醫藥產品供應鏈的改制,加大優質醫療的供應,同時,還允許醫生的多點執業,這些變革都推動全國健康產業進一步市場化,給諸多企業帶來新的市場發展機遇。

    而在資本市場的重要參與方券商機構看來,十八屆三中全會釋放的信息中,最大的特點就是堅持走市場化道路,證券公司是實體經濟跟金融資產對接最關鍵的環節和橋梁,又是資本市場里本應最活躍,最積極的中介服務團隊,但目前不少業務還局限在一些牌照業務,更多的是做基礎業務,沒有真正地回歸投資銀行的本原。

    如今,對比全國,中部四省在中國經濟格局中,增速和發展潛力正在被資本市場看好,不乏各類風投、融資機構主動接洽區域內的各企業,欲在這塊資本市場的“洼地”尋找新機會,釋放資本市場的杠桿作用。從最近幾年的實際表現來看,無論是資本市場,還是實體經濟,中部四省的表現都十分亮眼,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GDP增速,正在大力求變的資本融合,都讓這塊區域潛力無限。

    面對未來新的機遇,中部企業要做的是,利用自身的優勢,判斷企業的核心需求,把準企業的脈,在合適時機主動出擊。并利用這股改革的力量,將企業拉進發展的快車道,找準自己的最新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