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央要求上海在沒有優惠政策的情況下試驗”
本報記者 何苗 上海報道
“很多人都來問我,上海自貿區是什么,我要花很大的精力跟他們講,不是什么。”在近日上海對外經貿大學舉辦的自貿區高端論壇上,上海市政府參事室主任、自貿區總體方案主要設計參與者王新奎說。
上周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全國城鎮化工作會議上,上海自貿區被反復提及。但王新奎透露,在城鎮化會議快結束的時候,中央高層曾花很長時間給各省市領導解釋自貿區不是什么。
他認為,這與思路的轉變有關。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要求,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在制定負面清單基礎上,各類市場主體可依法平等進入清單之外領域。探索對外商投資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反復提及,讓市場發揮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
“20多年以來,大家對以優惠政策、特殊政策為導向的特殊監管區已經習慣了。”王新奎分析稱,當前,全球規則談判已經從貿易談判轉向投資談判,WTO的多邊貿易體制在很大程度上已經不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新趨勢。在投資更多的取代貿易成為大勢之時,關注的重點將不是貿易自由,而是投資的國民待遇。過去慣用的以優惠政策來招商引資的這套做法,現在已經被視為不公平競爭。
王新奎稱,在自貿區方案制定的整6個月時間里,上海也經歷了非常艱難的轉變過程。從側重制造業投資準入到解決服務業的投資準入與服務貿易的便利化,從一開始的希望有一些優惠政策到最終的中央要求營造一個國際化的營商環境,是一個思路上的根本轉變。
“特殊政策、優惠政策再搞下去,確實是效果越來越差,互相搶投資,到最后什么效益都沒有。”他說。所以中央要求上海在沒有特殊政策和優惠政策的情況下,能夠試驗出一套經驗,而且這個經驗是可復制、可推廣的。
上海自貿區肩負著非常重要的改革目標,就是在這個28.78平方公里的區域內試驗建立一個公平透明的市場體系,為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探索新途徑,建立新經驗。當前,上海自貿區重點探索的正是對外商投資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
“如果政府幾乎掌握了所有的要素,投資的管理還是用行政審批的辦法,市場就不可能發揮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其導致的一定是大量過剩產能的出現,而且政府長期的用這種方法來管理投資準入,也會失去公信力。”王新奎說。
他坦言,這一次改革的重點變了,挑戰極大。而目前國內一整套的管理制度顧此失彼,比如工商登記制度的實繳制改為認繳制后,就會跟刑法相沖突,過去的營商標準是我們單方面的標準,現在要求國際高標準等等。
“(自貿區)從掛牌到現在有三個月了,我是深深體會到,我們對高標準的全球投資規則的確是了解得太少太少。”王新奎說,“既然繞不過去,中央就要求要研究熟悉投資和管理,接受國際高標準,要用這種高標準來倒逼國內的投資體制,以開放來倒逼改革。”
新聞熱點
新聞爆料
圖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