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ouoss"><s id="ouoss"></s></strike>
    <ul id="ouoss"></ul>
    首頁 > 新聞爆料 > 正文

    解讀北京醫藥分開:主要特征是政策聯動下平移式改革

    文章來源:
    字體:
    發布時間:2013-12-25 13:15:32

    原標題:醫藥分開“北京模式”:政策聯動下的“平移式”改革

    本報記者 劉涌 北京報道

    看病貴、大處方、醫療賄賂、灰色收入等等醫療領域的問題,都與“以藥補醫”的存在密不可分。因此,“十二五”醫改將取消“以藥補醫”、實施醫藥分開作為公立醫院改革的關鍵環節。

    與各地之前做法不同,北京實施醫藥分開的主要特征是政策聯動下的“平移式”改革。

    按照試點方案,北京模式核心步驟有四個:取消藥品加成、增設醫事服務費、總額預付和改革藥品采購方式。目前,前三個已經實施,藥品采購改革尚未實施。決策者期望通過系統改革,尤其是醫藥分開與總額預付聯合使用,改變醫院的收入結構,最終實現醫院利益格局的調整和激勵機制的改變。

    從評估結果上看,改革實現了一些預期目標,但試點階段,一些問題也隨之出現,如大醫院普通門診量過大、試點醫院面臨“孤島效應”等。業內人士認為,這些階段性問題隨著改革的深入或推廣能夠得到解決。

    “平移”如何實現?

    “十二五”醫改規劃要求政府履行辦醫責任,落實六項投入。

    基于公立醫院的性質,一般財政補償是“按人頭”補助,而北京市則嘗試“按服務量”補償。“北京建立了新型補償機制,采取的是花錢買機制,目的是建立以公益性為核心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北京市發改委委員、市醫改辦主任韓曉芳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不過,“三甲醫院的體量太大,完全靠財政投入根本補不過來。”北京醫改評估專家高星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考慮到區域內醫療服務市場要素豐富、患者醫療服務需求高、醫療機構供給力強,北京市采取的思路是在不增加財政投入的情況下實行“平移”。

    “平移符合經濟規律,發揮了價值規律和市場規律的作用。”高星說。尤其避免了因政府財政過度補償造成的不公平或負擔過大的風險。

    真正讓改革的“主角”醫院院長關心的是,“平移”是否真的實現了?

    政府和第三方評估均顯示,五家試點醫院都實現平移,其中四家醫院增幅超過靜態測算。

    “醫事服務費的設置要使大多數醫院實現平移,這才能確保將來政策能夠繼續推廣。”北京市醫改辦負責公立醫院改革的處長隆學文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北京市多個職能部門在改革前期調取全市醫院數據進行了反復測算,“之所以要有一定的增幅,主要是讓醫院有改革的積極性。”

    北京市醫改辦的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5月份,五家試點醫院的日平均平移增幅為25%。“醫院平移增幅的高低,與醫院學科的特長、患者結構、均次藥費、藥占比等多種因素有關。”一位長期關注北京醫改的專家表示。

    患者負擔減輕、醫院收入沒減少、醫保負擔又沒有明顯增加,增收的錢從哪里出來?

    朝陽醫院執行院長陳勇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做了具體分析。

    醫藥分開前,醫院取得42元的收入要賣出284元藥品,醫保按70%的報銷比例承擔200.8元,患者自付30%,負擔88.2元。醫藥分開后,醫院在門急診靠醫事服務費取得42元收入后,通過加強合理用藥,實際次均藥費只有204.9元。醫保按70%的報銷比例承擔143.43元,加上報銷醫事服務費40元,共183.43元,減輕負擔17.37元;患者自付30%,負擔61.47元,加上醫事服務費2元,共63.47元,減輕負擔24.73元。

    “在醫保支付給醫院的資金總額不變或略有增加前提下,醫院藥品采購成本下降,醫院的收益應當是增加的,多方共贏的局面是用藥合理性增加帶來的。”陳勇解釋,“醫院同樣收入42元,醫藥分開前后對比,患者和醫保都減輕了負擔。增收是從以前過度用藥的‘大處方’里節省出來的。”

    但試點醫院大多存在住院平移增量低于門診增量,甚至出現住院沒有平移的現象。

    “這個問題應該這么看。設置醫事服務費只是改革的第一步,它主要是解決藥品加成的平移。”友誼醫院理事長劉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那么下一步要做的是將這種平移再復制到護理費、手術費等方面,讓醫務人員在這些方面的勞動價值進一步得到體現。”

    官方透露,為在住院方面實現“新的平移”,相關醫療服務價格的調整已在醞釀中。

    醫院、醫生新關系

    北京醫改的決策者期待,“平移”最終能夠改變現有不合理的激勵機制。

    醫藥分開實施后,主要的激勵機制變化發生在醫院層面。簡而言之即“以藥補醫”轉向“以醫養醫”。這意味著,醫療服務收入的比重將在醫院收入結構當中提高。

    試點醫院改革后,這種趨勢有所體現。來自北京醫改辦的數據顯示,改革后,五家試點醫院的服務收入比重都有所上升。門診住院總收入增長了5.97%,其中醫療服務收入增長了23.1%,藥品收入則下降了14.01%。

    補償渠道、激勵機制的改變,也改變了醫院與醫生之間的關系。

    長期以來,多用藥對各方都有利。“但改革后,醫院已經轉變成無序用藥、過度用藥和濫用藥等行為的制衡力量。或者說,醫院與醫生的利益關系已經成為一種制衡型。”第三方評估項目負責人王宏志判斷。

    “制衡型”意味著,醫院將收緊醫生用藥行為的管理。“關鍵是設計出怎樣的考核機制,能夠把醫務人員提供良好服務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劉建表示,友誼醫院建立了一個精細化考核系統,通過一個詳細的指標體系把醫務人員工作的難易度區分出來。

    同時,醫院控制成本和費用的動力增強,不少醫院管理者已經看到了藥品、耗材招標采購方式改革的必要性。“某些耗材集中采購的價格是300元,我們自己100元就能買到。”一位醫院財務科負責人表示。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采訪中了解,改革方案已經在設計中。

    評估報告顯示,醫院和醫生層面的變化,也影響到了患者就醫。例如,門診醫保患者次均自付費用由改革前的191.51元下降到改革后的138.18元,下降幅度達到27.85%。患者的就醫取向也發生改變,部分常見病、慢病患者分流到普通門診,緩解了專家門診的壓力。

    數據顯示,改革以來,試點醫院普通門診患者增加了18.33%,專家門診則下降了38.68%。不過,“單純吸引開藥病人,這樣的病人增多,長期看會對醫院的學科發展、醫生培養帶來影響。”陳勇在今年的院長年會上曾指出。

    “這只是改革試點過程中的短期現象,具有階段性特征。大量的普通門診患者其實是應該在基層就醫,不應該到大醫院看病的。”前述關注北京醫改的專家表示,“那么,隨著改革的全面推廣會逐漸改善或消失。”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北京市正在醞釀出臺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的意見,加強基層服務能力的建設;同時從醫療服務體系的角度,探索建立分級的醫事服務費標準體系,引導患者有序就醫。

    政策組合拳效果

    從北京醫改評估報告的結論看,北京醫改政策組合拳中,醫藥分開與總額預付的聯合使用,產生了“取長補短”的效果。

    “總額預付是為了控制醫療費用過快上漲所采取的措施,但它最大的問題是容易導致醫療不足的傾向,出現醫院推諉病人或降低醫療質量的問題。”高星說。

    但總額預付與醫藥分開聯合使用,效果卻是“中和”的。第三方評估機構根據北京市醫保中心提供的數據,分別對五家試點醫院(既實施醫藥分開,又實施總額預付,以下稱“綜合組”),七家僅實施總額預付改革的醫院(以下稱“總額組”),以及全市61家醫院(以下稱“對照組”)進行對比。

    結果顯示,綜合組的門診服務量增幅(23.9%)與對照組增幅(21.6%)大致接近,而二者都明顯高于總額組(13.8%)。而總額組的床日數顯著下降(-9.6%),綜合組床日數的增長(4.5%)則略高于對照組(3.2%)。

    第三方評估報告認為,醫藥分開與總額預付聯合使用,能夠緩解總額預付對服務量的不利影響、減少推諉患者的可能。關鍵是,它使醫院在取消藥品加成的情況下,仍然保有繼續降低成本的動力。

    不過現行的總額預付制度也存在問題。例如,在基金預算和費用結算管理過程中,僅將定點醫院的“歷史費用”或“當期費用”作為核算要素,而忽視了“有效工作量”等要素。幾位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的專家、院長均表示,目前的管理方式較為粗放。

    這樣核算帶來兩個弊端:一是如果醫院因均次費用、醫療質量和服務態度等因素吸引更多患者就診,醫院的收益反而降低;二是如果醫院控制費用措施得力,當年結余越多,下年預算就會越少。

    這兩種情況違背了改革初衷,起到了“鞭打快牛”的效果。第三方評估機構建議,建立新的年度預算預測模型;同時,在超支分擔方面考慮費用合理性的因素,并在績效管理、結余資金使用方面進一步完善。

    “醫保支付方式應該考慮很多變量因素在里面,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粗放的管理。”劉建說,“一個合理支付方式的導向,應該是讓醫院從重治病轉向重健康管理。”醫保部門人士也表示,正在不斷改進總額預付制度,醫保基金的管理將更精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