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烷是唯一一種在標準溫壓條件下穩定的碳氫化合物。從甲烷形成正常烷屬烴只有在壓力大于3萬個大氣壓、溫度大于700℃時(相當于地下深度約100km)才有可能。因此,從氧化的有機分子,如碳水化合物(C6H12O6)形成較重的碳氫化合物在任何條件下都是不可能的。
現代烴類起源的高壓實驗證明了門捷列夫的設想。所用的材料也是地球上最普通的大理石CaCO3、氧化亞鐵FeO和蒸餾水。與地幔條件相比,實驗中采用碳化合物CaCO3是氧化的、低化學勢的,所有這些使得系統更不容易將碳演化成重烷烴。實驗結果發現,當壓力低于1萬個大氣壓時,沒有重于CH4的烴類分子存在。當壓力大于3萬個大氣壓時,烴類分子開始演化。當壓力達到5萬個大氣壓同時溫度達到1500℃時,系統自發地產生具有天然石油分布特征的甲烷,乙烷,正丙烷等,直到正癸烷,乙烯,正丙烯,正丁烯,正戊烯。
化學熱力學和高壓實驗研究是石油無機成因從假說邁向科學理論的重要轉折。熱力學第二定律指出C-H體系分子向C-H-O分子進化的不可逆性,從而徹底否定了石油來自生命的假設。同時也否定了費-托合成反應(包括在低壓下生命物質加氫)生成天然石油的可能性。因為低壓下完成的費-托合成高度受控,有用中間產物需要不斷移除,而在地層條件下,并不存在這樣的過程。
幔源油氣的運移和聚集
克魯泡特金在1958年指出,“有機成因說除了說明應該在沉積巖中尋找石油以外,就別無所有了”。“它不能給出適用于任何油區的找油原則”。由此可見,有機成因說把以往石油勘探成果歸功于自己,并以此證明有機成因的正確性,這種說法并沒有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傳統石油地質學的核心工作就是優選圈閉。有機成因理論無法回答圈閉中是否有油。從而把科學勘探降級為簡單的試錯行為。世界石油勘探成功率為10%~30%,是通過試錯獲得的。
“世界上99%以上的油氣田都分布在沉積巖區,這些沉積巖中都存在富含有機質的細粒沉積物”,這一地質事實曾經是石油有機成因的三個立論依據之一。現已查明,沉積盆地對應上地幔軟流層隆起,上地幔軟流層隆起越高,沉積盆地含油氣豐度越大。
因為沉積盆地的形成不是孤立的沉積現象,它是地殼構造運動的結果。盆地中所發育巨厚的沉積體需要由下伏地層提供相應的沉積空間。由于上地殼的剛硬性質,相應沉積空間只能通過中地殼塑性層的側向流動來提供。而中地殼和沉積層之間的密度差又必然導致重力失衡,這一重力虧空須由上地幔軟流層隆起加以彌補。所以,上地幔軟流層隆起與沉積盆地的形成是相輔相成的事件,是重力均衡作用的必然結果。上地幔軟流層隆起必然導致地幔烴堿流體向軟流層隆起頂部富集,同時上地幔軟流層隆起又會造成上地幔剛性巖石圈的張性破裂,軟流層中的地幔烴堿流體將會通過這些張性破裂進入地殼和沉積層,其中烴類組分或被地層捕獲形成油氣藏,或上升到盆地地表,進入盆地水體或者逸散到大氣中。
門捷列夫于140年前正確指出:石油礦床的分布均與山脈的山脊走向相平行。現代盆地勘探中,人們也總結出“一條裂縫一個礦”的正確結論,并識別出“油源斷裂”和“氣源斷裂”。遺憾的是,由于以往缺乏構造理論的支持,人們無法進一步把斷裂控制油氣的現象作為油氣來源于深部的直接地質證據。大陸層控構造理論的創立解決了這個問題,它證明與深部缺乏溝通的盆地缺乏油氣。例如,南秦嶺前陸盆地,由于南秦嶺上地殼底部剛硬的結晶基底向北秦嶺中地殼塑性層快速順層俯沖,造成盆地底部形成雙層剛性上地殼,阻礙了深部流體上升到沉積盆地,導致沉積盆地油氣缺乏。大陸層控構造理論針對中國大陸東部、中部、西部的不同構造特點,提出控制幔源油氣的構造地質模式,即中國大陸東部斷陷盆地盆-山系控油模式,以松遼盆地、渤海灣盆地為例,油氣藏定位于壓剪性正斷層附近;中國大陸中部壓陷盆地仰沖型沖疊造山帶控油模式,以鄂爾多斯盆地為例,油氣藏定位于逆沖斷層附近;中國大陸西部壓陷盆地厚皮縱彎隆起帶控油模式,以準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為例,油氣定位于逆沖斷層附近。厚皮縱彎隆起的真空抽吸作用是壓陷盆地富集油氣的動力源泉。隨著盆地構造活動的不斷發生,深部油氣資源將源源不斷地向沉積盆地和已開發油氣藏供給。
大陸層控構造理論(李揚鑒等,1996)比較完整地闡述了地幔構造、地殼構造與沉積層構造的形成和演化關系。在把構造地質學由幾何學和運動學層次提升到動力學和流變學層次的同時,對推動石油地質學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熱點會展
新聞爆料
圖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