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柯洛夫在1889年也注意到石油和巖漿的成因聯系并提出石油生成的“宇宙說”,其依據是太陽系中行星天體光譜分析發現有甲烷,以及烴類化合物可由費-托合反應無機合成。他認為碳氫化合物是在地球尚處于熔融狀態時就已存在于大氣圈中,后隨著地球冷卻收縮凝結于地殼上部,并沿裂隙分離出來,當有孔隙性地層和其上被非滲透層覆蓋時則可聚集成油氣藏。
庫德梁采夫在1951年繼承了門捷列夫和索柯洛夫的思想,提出“巖漿說”,認為碳氫化合物的是那些不只在行星和太陽上有,而且在地球的巖漿中也有的碳和氫形成的。在巖漿上升過程中,溫度逐漸降低,活性很強的甲炔基基團發生聚合作用,依次變為亞甲基(CH2)、甲基(CH3)、甲烷(CH4),最后形成烴類物質;一氧化碳也能直接合成烴類物質,且在高溫高壓下形成氫和其他元素參與的烴類化合物。
克魯泡特金在1955年認為石油天然氣與烴類巖漿起源,其實并無關系,提出固態地球是由行星冷的宇宙塵和氣體組成的,這些氣體是指參加到組成地球和其他行星的原始物質中的氦、氮、碳氫化合物。由克魯泡特金本人主持的1976年、1985年、1991年全蘇《地球排氣作用與大地構造》學術會議,以及由德米特里耶夫斯基主持的2002年、2006年、2008年、2010年全俄和獨聯體國家《地球排氣作用:地球動力學、地球流體、石油與天然氣(碳氫化合物及生命)》學術會議,都強調了地球是冷球的思想。
上述關于烴類是否來源于巖漿的分歧,在杜樂天1996年提出的“烴堿流體地球化學”中得到統一。地幔流體是烴堿流體,烴類和堿類是烴堿流體的兩大組成部分。烴堿流體既可以交代地幔巖形成玄武巖巖漿,又可以交代地殼巖石和沉積巖形成中酸性火山巖。以超臨界態存在的地幔烴堿流體在上升過程中,不斷與圍巖發生交代作用,不斷從圍巖獲得金屬和硅質組分。在臨界溫度(水的臨界溫度是374.2℃)烴堿流體將轉化為含烴、含金屬、非金屬、稀土元素的熱液,這些熱液組分將在合適的溫壓和地層條件下分異形成金屬、非金屬、油氣礦藏。所以,金屬、非金屬礦床中伴生烴類,而石油中則富含大量的金屬、非金屬、稀土等不相容元素。
石油和巖漿是地幔流體作用的不同產物,從深部斷裂上來的石油、從泥火山上來的石油和巖漿噴發通道上來的石油,它們都是源于烴堿流體。烴堿流體地球化學理論既支持了克魯泡特金地球是冷球的思想,又解釋了門捷列夫、索柯洛夫和庫德梁采夫觀察到的石油與巖漿的關系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烴堿流體地球化學原理就是中國版的石油無機成因理論。烴堿流體中的烴類組分就是幔源油氣的源頭。
幔源油氣概念是現代石油地質學的核心。為了明確現代石油地質學與陸相生油理論、海相生油理論和以往無機成因理論的區別,本文提議用“幔源油氣理論”或“幔源油氣地質理論”來概括現代石油地質學。
必須指出,來自鈾礦地質的地幔烴堿流體的概念已經為上地幔與軟流層地球化學研究、鈾礦地質研究和其他金屬非金屬礦產地質研究所證實。
幔源油氣的生成和演化
天然石油作為H-C體系的成員,由具有高還原性的烴類分子混合物組成,并且這些烴類分子具有高的化學勢,大部分呈液態,因而天然石油處在明顯的非平衡狀態。關于組成石油的烴類分子存在和起源的首要科學問題是:在什么樣的熱力學條件下,具有高化學勢和高還原性的分子是如何演化的?
這是一個化學熱力學穩定性問題。這個問題與石油可能存在的巖石特征無關,也與在石油中發現的微生物的特性無關。
建立在近代原子和分子理論、量子統計力學和眾數理論基礎之上的化學熱力學研究對上述問題給予回答。石油分子是C-H體系分子,而生物分子是C-H-O體系分子。所有C-H-O體系生物分子(以葡萄糖為代表,其分子式是C6H12O6)的化學勢(化學位、吉布斯自由能)都小于CH4的化學勢。C-H-O體系生物分子的質量越大其化學勢越低,而C-H體系烴類分子與之相反,質量越大其化學勢越高。熱力學第二定律禁止低化學勢分子向高化學勢分子發生自然演化。
熱點會展
新聞爆料
圖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