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至已過,三伏將至。華北地區近期出現連續數天氣溫40度以上的極端天氣,治理全球氣候變暖問題、盡快達成“雙碳”目標已刻不容緩。
此外,夏季用電高峰期已經來臨,這對電力輸送和分配又提出巨大挑戰。這一切,都需要數字技術來給能源行業賦能。今年兩會期間,“數實融合”“科技創新”“綠色可持續”以及“高質量發展”等再度成為熱詞。如何利用數字技術實現經濟的綠色可持續發展,如何用數字化和軟件讓能源管理更加智能化?
針對上述問題,財新智庫《數字時代,請回答!》邀請施耐德電氣副總裁、數字能效業務中國區負責人魏嗣哲分享他的思考與回答。
“雙碳”目標下,中國正加速新型能源體系的建設,而伴隨新能源的大比例并網,其隨機性、間歇性和波動性的特點造成新能源的發電量和實際使用率的矛盾突出。針對上述情況,能源行業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大能源管理的轉型和調整,以實現可持續、低碳的目標?
魏嗣哲:2022年6月,生態環境部等七部門聯合發布《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明確指出要統籌能源安全和綠色低碳發展,推動能源供給體系清潔化、低碳化和終端能源消費電氣化,為能源行業戰略發展指明了方向。
要實現可持續目標,我們首先要理清碳足跡,只有先把碳足跡的軌跡從頭到尾理清楚了,可持續目標才能有跡可循。碳足跡覆蓋了從能源生產、存儲到傳輸、消耗的端到端供應鏈各環節,因此減碳必然是一個系統化的工程,需要從能源供給側和消費側兩端共同發力。
而隨著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融合不斷深入,施耐德電氣相信數字化和軟件將逐漸成為實現端到端能源管理的核心驅動力。通過數字化技術和能源技術的有機融合,我們可以做到用數據流去帶動能源流的生產、傳輸和消費,從而實現能源生產的低碳化、能源網絡的智能化和能源消費的電氣化,最終從根本上實現能源產業的減碳目標。
從能源供給側來講,減碳的工作重點在于能源的清潔化,這就要求我們逐步加大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但目前的關鍵問題是盡管可再生能源的裝機量大,卻存在比較嚴重的利用率低、棄電等現象。為了更好地提高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利用效率,增加新能源的就地開發利用,就需要大力推進高比例容納分布式新能源電力的智能配電網建設,通過數字化能力和軟件提升新能源消納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