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次,盡快建立清晰的標準也有助于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我們希望每個行業都能達成共識,以后這個行業的碳排放標準是什么。如果有這個共識,跟客戶、政府溝通也會非常有幫助。不會說先去推動的人反而吃虧了。行業推動很重要。”黃志昌強調。
第三,建立激勵和約束機制。這不僅包括通過提供落地的政策激勵,比如鼓勵氫能、碳捕集和儲存等前沿技術的開發、突破和應用,為加油站綜合發展提供土地等方面的政策空間等,還包括完善碳市場等市場機制,體現碳的真實成本,并為減碳技術創新提供資金支持。
目前,很多地方依然主要依靠行政力量減碳。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副部長許召元強調,要推動能源低碳化轉型,必須要充分利用價格機制,引導企業、社會進行更高質量、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低碳化轉型。
第四,市場準入也十分重要。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表示,政策還應該鼓勵跨界創新。在新型電力、交通系統構建方面,由于目前市場不甚清晰,很多傳統企業不愿意進入,但一些新興力量愿意嘗試,這時“就要給冒險的機會。他們很可能會異軍突起,改變市場的格局”。
許召元表示,“十四五”規劃把新能源作為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把氫能和儲能作為重要的未來產業,提高到這樣一個高度,“可以預見國家肯定會從各個方面協調產、學、研各方面力量,幫助能源產業更快創新、更快突破、取得更好的發展,這是我國能源行業發展的重要機遇。”
“現在大家對氣候變化已經形成共識了,挑戰在于怎么落地,執行力如何。這不代表只是政府去做就行,需要我們一起去努力。”黃志昌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