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中亮教授認為,5G具備高帶寬、低時延和大容量,加上北斗系統,相互作用、相互促進將開拓廣域無線網絡基站高精度定位新方向,推動通信和位置服務動應用服務向深度和廣度發展,從而帶來更多智慧化體驗。
02攻克世界級難題
一直以來,室內高精度的精準定位被公認為世界級的難題,環境復雜容易造成誤差大、定位可信度低、泛在服務保障能力弱等全球科研人員渴望攻克的棘手難題。
從“十一五”開始,我國已啟動“羲和計劃”,旨在構建天地一體的時空定位系統實時高精度定位系統,提高衛星定位的性能和精度的同時實現基于通信信號的室外到室內高精度定位全覆蓋。
“羲和計劃”的重任落在了鄧中亮教授上。作為“羲和計劃”的室內導航系統主要負責人和學術帶頭人,鄧中亮教授帶領團隊針對室內定位的精度、魯棒性和成本三個最為核心的關鍵問題進行了十余年的潛心攻關,提出天地聯合定位架構,自主研發了通信與衛星融合的新型信號體制和高精度定位技術,突破了異構系統融合定位難題,實現了跨物理層的信號融合,使得高精度、高魯棒性和低成本的室內定位成為現實,讓移動通信網變成了一張既能通信,又能高精度定位的網。
事實上,“羲和計劃”剛開始的階段,鄧中亮教授也面臨著諸多方面的懷疑。對此,鄧中亮教授未在意,而是用事實說話,在初步設計好理論框架之后,鄧中亮教授率領團隊一頭扎到地方一線做實驗,不斷收集數據對理論框架進行驗證,經過半年的數據收集、驗證和匯報,驗證了理論框架的可行性。
如今,“羲和”系統具備亞米級的廣域無縫定位導航能力,讓我國率先解決衛星導航系統的“最后一公里”難題,也讓我國在室內位置服務科學研究技術上實現重大突破。“羲和”系統也被多名院士專家組成的專家委員會鑒定為科技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據悉, “羲和計劃”已經形成了幾百項自主知識產權和一系列關鍵技術,還帶動從芯片到終端、從基站到網絡、從運營到服務的整個導航通信產業鏈的發展,真正讓中國在精準定位領域脫穎而出。
“最近十多年來,國家對于科技方面投入力度很大,科研資金、環境和工作條件都很好。作為科技工作者,沒有理由干不好。”鄧中亮教授如是說。
03挖掘通導潛力,做大產業價值
人的一生有80%的時間是在室內度過。隨著社會數字化進程的加速,室內精準定位服務的需求也日趨增加。IDTechEx預測,到2024年,全球室內定位市場總規模將超過100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高達38%。
面向未來,工業4.0、倉儲物流、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商場等諸多場景有望迎來爆發性的室內定位需求。因此,從數字中國建設和數字經濟發展的大視角,隨著北斗、5G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和拓展更多場景,充分挖掘通導融合的潛力,推動室內精準定位的持續發展,做大產業空間,必然會帶來更大的社會價值。
“天地一體、時空一體、通導一體的網絡基礎設施將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價值。”鄧中亮教授如是說。
不過,好的技術不等于商業化的成功。歷史上無數案例告訴我們,除了好的創新技術,還需要與市場需求緊密結合的商業模式,才能消除市場中的各種不確定性,進而形成規模化和產業化。在鄧中亮教授看來,中國的通導融合需要從標準、場景和服務三個方面入手,進一步夯實技術成果,才能形成持續領先。
首先是標準與專利。正所謂“得標準者得天下”,要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勝出,就需要在標準與專利領域做足文章,既能形成競爭力護城河和保護自身技術成果,又能夠引領產業發展。近年來,鄧中亮教授重要的一部分工作就是積極參與3GPP國際標準化組織的5G標準制定工作,推動我國5G定位信號體制進入國際標準。目前,已經形成了14項 3GPP 國際標準提案,并成為了3GPP正式發布的高精度定位標準,獲得產業界的高度認可。
熱點會展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