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ouoss"><s id="ouoss"></s></strike>
    <ul id="ouoss"></ul>

    上海,如何重構城市空間?

    文章來源:
    字體:
    發布時間:2023-10-17 16:52:46

    趙瀟瀟分享《天氣作為設計的媒介——“云圖”交互藝術裝置》

    趙瀟瀟曾做過一件推測設計的作品,設想了一種在大氣層上飄浮的建筑。“它是四個人工云,從對流層到平流層,再到浩渺的宇宙空間,去跟對應的天氣現象或者社會生態的問題發生一些關聯。”

    而在裝置作品“云圖”中,趙瀟瀟嘗試把跟云有關的環境污染問題、環境變化數據,以可感可視的方式加以呈現。她選取了場地附近若干氣象站,用空氣質量檢測儀收集空氣中不同物質濃度的數據,比如PM2.5、二氧化氮等等,并將這些數據實時發送給“云圖”裝置——后者則會根據這些數據來改變自己的形態,并發出不同的聲音。

    盡管裝置只是一個實驗的開始,但在趙瀟瀟看來它已經具備了一些在其他環境中應用的潛力。比如,它可以成為城市中的可移動裝置,或者變身為更小尺度的智能家居產品,來改變城市的空間,以及人們的生活。

    塑造一座騎行城市

    在城市更新與探索之外共建一座友好城市的核心依舊“人”公眾參與才是“共棲”的本質對于生活在城市的人們而言,騎行或許是拓展綠色空間低碳生活的最好方式,而其本身,也在不斷塑造著城市的模樣。

    比如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主要城市干道全部實現了“機非分離”,即自行車道與機動車道之間有隔離帶,騎行既安全又不會被干擾。同時,自行車不同交通系統的銜接也非常順暢,市民們可以騎著車去坐渡輪,把自行車帶上火車,非高峰期甚至可以把自行車帶上地鐵。

    而丹麥的哥本哈根修建了通往城市郊區的自行車高速路,方便人們騎車而非開車進出城。同時,一系列綠燈組成的綠波系統也方便騎行者控制速度。而在很多的路口,還裝有供休憩的自行車腳蹬,方便騎行者駐車啟停。

    這是〇筑設計創始人、上海交通大學建筑設計學院客座導師王卓爾關于自行車與城市的分享。對自行車頗為友好的城市還有很多,比如巴黎、柏林——而現在的上海,似乎正在朝這一方向努力。

    〇筑設計創始人、上海交通大學建筑設計學院客座導師王卓爾分享上海會變成自行車友好城市嗎?》

    王卓爾介紹說,上海曾基于自身情況,提出一個由三層網絡構成的慢行系統,通過服務于地鐵站的最后一公里系統、提升騎行體驗的綠廊系統,以及解決通勤的商圈系統,把上海通過騎行連接在一起。

    事實上,上海已經打通了蘇州河、黃浦江沿岸的兩條騎行道,幫助市民打開不少的騎行場景。如果在小紅書輸入“上海騎行”四個字,可以看到的筆記非常之多,其中不少都在推薦沿江騎行路線。“只要一點點的基礎提升,就能夠改善很多居民工作之余的休閑騎行體驗。”

    王卓爾介紹如何建設自行車友好城市

    而在自行車品牌EBI的聯合創始人畢通宇看來,自行車本身也在逐漸適應日益變化的城市空間。比如,城市自行車的車胎,胎寬通常在50毫米以上,為的是避免卡入路面窨井蓋25毫米寬的格柵;而城市自行車也越來越多出現27.5英寸×2.0英寸的規格,因為測算統計顯示,這一尺寸的車,以10-15公里時速通過減速帶(平均尺寸大約50毫米高350毫米寬)時,會相對更舒適,且便于通過后馬上加速。

    而自行車本身,從設計、生產、使用到回收,全生命周期也變得越來越環保。“比如,現在的自行車會用更小的包裝來減少材料浪費,而有些車架會使用特制的鋁材,方便回收后完全融化再利用。”

    熱點會展

    新聞爆料

    圖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