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省一家保供企業負責任人表示,因上游供氣單位不執行煤改氣指導價格,連年冬季高價售氣,壓減居民氣量,氣價返還環節層層克扣,導致下游企業保供艱難,企業經營難以持續。
天津一名燃氣企業負責人稱,去年其公司有1.57億立方米增量氣,這部分氣每立方米要賠四五元錢,按此計算整個采暖季要虧損數億元。
去年采暖季,華北多地已出現多起斷供現象,一些企業甚至出現倒閉、“跑路”、被接管的情況。如華燃長通、盛德燃氣等地方燃氣公司,因氣價倒掛嚴重破產。更令人唏噓的是,這些企業破產重組后,存量氣不被上游承認,市場缺口繼續拉大。
上下游在合同氣問題上也矛盾重重。據接近行業的人士介紹,在其所在省份,上游按照“照付不議”原則給到下游,每兩月須提前交付合同金額的六七成。除此,不同氣源分檔中,中石油、中石化按照價格由高到低倒著結算,先結算調峰氣量,再結算價格更低的氣量。這些結算方式均加劇了燃氣企業資金壓力。
前述企業負責人透露,目前金融機構已中斷對該企業的融資、信貸,導致公司資金周轉捉襟見肘,維系運營雪上加霜,加上前幾年的“窟窿”還未補上,今年冬天根本無力購入上游高價氣。
河北省一位行業主管部門資深人士指出:“當前局面下,城燃公司自負盈虧,保供氣源價格無法理順,下游承壓嚴重,也虧損不起,大家壓力都很大,不排除會出現較嚴重的區域性斷供現象。”
“很多企業供的就是‘煤改氣’,在虧本供氣。我們擔心河北可能出保供問題。”此前,一名“三桶油”(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內部人士曾向媒體坦言。
“現在城燃企業核心訴求還是想要低價氣。”一名中石油集團人士稱,陜西、山東等地冬季均存在供氣缺口,各地燃氣企業都希望能協調到低價氣源。華北、華東、西北整體資源也供應偏緊。
咨詢機構資智通連高級合伙人施寧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如果一個地方工業用戶較多,能夠順價,則供應尚可保證;但在某些居民用氣量大的區域,如果無法順價,采暖季供氣將面臨現實斷供風險。”
市場化呼聲漸起
國家和地方對于“煤改氣”的價格指導與爭議解決方案一直都在探索中前進。2017年,國家出臺《關于印發北方地區清潔供暖價格政策意見的通知》;2018年,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多次要求上游供氣企業對民生用氣,特別是農村“煤改氣”要保價保量;2021年,河北省發改委出臺通知對天然氣供用氣合同簽訂作出相關要求;今年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關于加快組織做好天然氣合同簽訂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嚴格分開簽訂民生用氣合同、市場化用氣合同”,并制定合同范本。
但氣價問題樹大根深,保供企業因各種主客觀因素導致履行程度不一,核心矛盾仍待解決。
目前,中國天然氣價格處于從管制向市場化過渡的階段,上下游都是不充分競爭市場。上游資源基本壟斷在“三桶油”手中,氣源價格只有部分放開;中游管輸成本控制在國家管網環節;而下游終端價格則因政府定價不能向下疏導。而部分放開的結果,是呈現出復雜的多檔氣量,各企業、各地域、各用戶、各季節、各閾值,林林總總,眼花繚亂。
中國石油大學油氣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主任陳守海認為,多種復雜的定價模式,導致上下游長期摩擦博弈,市場實際上很難發揮作用。當前順價壓力仍被集中堵塞在“上游企業-城燃企業-終端消費市場”這一環節,兩頭無法疏導。
“入口部分放開了,出口不放開,中間有個‘腸梗阻’。”山東省發改委一名人士如此形容當前的氣價機制。
當前,國內內貿天然氣價格受制于政策管控,價格難以實現靈活聯動,全國多地順價機制仍不到位。一些地方政策有意按市場規律推動價格調整,但用戶層面阻力難以化解,順價工作舉步維艱,虧損壓力基本壓向供氣企業側。隨著今年冬供的開局,燃氣企業持續數年面臨的銷售價格倒掛的沉疴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