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ouoss"><s id="ouoss"></s></strike>
    <ul id="ouoss"></ul>

    地方政府如何推進碳達峰碳中和行動

    文章來源:
    字體:
    發布時間:2023-08-10

    3. 謀劃和發展未來產業,引領、催生低碳和無碳經濟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前瞻謀劃未來產業,這既是我國面向未來特別是面向2035年遠景目標的戰略思想,也是加速產業低碳無碳化轉型的前瞻性謀劃。

    國際上,近年來主要發達國家紛紛加強對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科學、先進制造、生物技術、先進通信網絡等前沿領域的布局,提前謀劃顛覆性、變革性產業發展。

    我國的發展重點: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

    《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提出:到2025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森林覆蓋率達到24.1%,森林蓄積量達到180億立方米。

    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左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25%左右。

    到2060年,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和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全面建立,能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80%以上,碳中和目標順利實現。

    4. 能源轉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關鍵

    需要全面建成安全高效、綠色低碳的現代能源體系。需要形成以太陽能、風能和其他新能源資源為主體、以集中式和分布式協同為基本特征的未來電力生產和供應體系。需要使傳統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產業基本轉型退出。需要智慧能源系統、數字經濟、智能系統等的全面支撐。

    能源轉型過程中,以火電為代表的傳統能源逐漸過渡到風電、光伏、水電為代表的新能源,碳排放逐漸降低。未來可控核聚變一旦突破到實用階段將帶來高效能源,是顛覆性的突破。

    5. 說說碳普惠

    碳普惠是一種創新性的自愿減排機制,旨在通過量化(核證自愿減排量PHCER)、記錄和交易企業和公眾的減排行為,實現其價值并促進可持續發展。它是一種基于市場的機制,通過激勵企業和公眾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從而減緩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

    碳普惠的核心思想是將減排行為與經濟利益相關聯,通過市場機制來實現減排行為的經濟價值。誰低碳誰受益:減碳行為量化+精準化+大眾化。依托碳普惠平臺,與公共機構數據對接,量化公眾減碳量。

    例如,2022年12月5日,上海市生態環境局等八部門聯合印發《上海市碳普惠體系建設工作方案》,目標到2025年搭建碳普惠平臺。

    中建政研智庫提報的《關于加快建設碳普惠市場交易機制 推動形成自發性碳市場交易》的提案涉及明確自愿碳交易市場供給端、需求端及交易端具體運營機制;明確自愿碳交易市場保障機制突出制度支撐、信息披露、金融服務三個方面;明確建立和完善全國性統一的碳交易市場;明確加快碳排放交易立法等多方面內容。

    三、生活中的低碳行動

    1. 低碳行動你我他

    熱帶太平洋地區七年來首次出現形成厄爾尼諾現象的條件,預計強度至少為中度,這可能會引發全球氣溫飆升,以及極端天氣。

    1997年至1998年的厄爾尼諾現象,太平洋東部至中部水面溫度比正常高出約3至4℃,令長江出現大水,華南地區有持續暴雨。

    位于印度洋的馬爾代夫被譽為“人間最后的樂園”,然而全球變暖正讓這個天堂島國面臨淪為汪洋澤國的危機。馬爾代夫總統納希德已經宣布,將設立基金,為其35萬人口購買新的國土。2009年10月17日馬爾代夫召開世界首次“水下內閣會議”。這次會議的目的是為了吸引人們關注這樣一個可能的前景——海平面上漲或許會在一個世紀內淹沒這個印度洋島國。馬爾代夫的島嶼平均只高于海平面2.1米。

    陸地升溫幅度大于全球平均水平,而北極地區則是其兩倍以上。不僅僅是溫度升高。氣候變化正在給不同地區帶來多種不同的組合性變化。

    新聞爆料

    圖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