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ouoss"><s id="ouoss"></s></strike>
    <ul id="ouoss"></ul>

    短期陣痛難擋長期利好,入市不改戶用光伏發展信心!

    文章來源:
    字體:
    發布時間:2025-03-11

      2025年初,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關于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 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發改價格〔2025〕136號,以下簡稱《通知》),提出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推動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上網電量全部進入電力市場,上網電價通過市場交易形成;同步建立支持新能源可持續發展的價格結算機制,區分存量和增量項目分類施策。

      全面入市會對戶用光伏造成什么影響?行業的未來發展預期如何?市場參與者眾說紛紜。雖然各省電力市場化交易細則還未發布,但可以肯定的是,《通知》的出臺,是能源低碳轉型關鍵期、電力市場化改革深化期、新型電力系統建設起步期“三期疊加”大背景下的必然舉措,旨在推動戶用光伏行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而非限制行業的發展空間。

      護航戶用光伏長遠發展,入市是必然

      近幾年,新能源的爆發式增長徹底改變了我國電源結構。截至2024年底,包括風電、太陽能發電在內的中國新能源發電裝機達到14.5億千瓦,首次超過火電裝機規模。其中,分布式光伏發電累計裝機達到3.7億千瓦,已從電力系統中的“小透明”,變成了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加快推動分布式光伏通過市場化交易實現可持續發展,實現電力資源高效配置,已成為行業共識。

      2024年,《全國統一電力市場發展規劃藍皮書》正式發布,首次明確了全國統一電力市場發展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即2025年初步建成、2029年全面建成、2035年完善提升,同時明確了“2025年前,新能源市場化消納占比超過50%;2029年前,實現新能源全面參與市場。”

      在“初步建成全國統一電力市場”的目標之年,《通知》的出臺恰逢其時,標志著我國電力市場化交易進一步擴圍。新能源與傳統能源同臺競爭將推動形成更加公平開放的市場環境,提升行業整體效率,為統一全國電力市場建設及相應規則的完善奠定基礎。同時,新能源入市交易后,各類電源在電力系統中的價值將得到更充分的體現,更好引導新能源與調節電源、電網協調發展,助力構建更加高效協同的新型電力系統。

      對于戶用光伏來說,全面入市還有助于解決其在接網消納上面臨的困境。通過入市交易,戶用光伏能更好地與電力系統融合,實現電力供需平衡,提高能源利用率。長期來看,若新能源集中出力時段能滿足負荷需求,新能源有望成為市場中的定價機組,此時市場價格降低,其他電源將盡可能減少出力,為新能源騰出更多電量通道,確保新能源得到最大程度消納。

      從政策制定的邏輯來看,《通知》不是吹停戶用光伏發展的“終止哨”,而是推動包括戶用光伏在內的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一記“強心針”。通過全面入市、機制創新與分類施策,《通知》既為“雙碳”目標的實現提供了制度保障,也標志著我國戶用光伏管理從粗放擴張轉向精細運營,發電收益保障從單一政策扶持邁入系統性優化階段。

      入市“陣痛”可解,機制電價成“穩定器

      對戶用光伏企業來說,全面入市的最大挑戰在于現貨交易的電價波動。進入電力市場之前,戶用光伏在全額保障性收購制度下可以享受保量保價政策,即電量優先消納,電價享受政府定價,有穩定的收益預期。市場環境下,這一情景將不復存在。

      面對新能源入市后低電價、低收益的問題,能源轉型先行一步的歐洲,已經有了制度化的嘗試。以英國的差價合約機制為例,該制度下,政府授權的低碳合同公司(LCCC)與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簽訂長期合同確定履約價格,發電項目直接按照電力市場規則參與市場交易。如果市場電價低于合同履約價,則由CfD(Contracts for Difference)資金池向發電企業提供補貼至合同履約價,反之則由發電企業向資金池返還高出的部分。該機制自2017年開始實施以來,在降低可再生能源電價水平、保障新能源企業收益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借鑒國際“差價合約+市場競價”機制的成功經驗,《通知》首次提出建立可持續發展價格機制合理保障新能源收益,對納入機制的電量,當市場交易價格低于機制電價時給予差價補償,高于機制電價時扣除差價。這種“多退少補”的差價結算方式,有利于新能源發電項目收益維持在合理水平,穩定企業和投資者預期。這意味著在推動戶用光伏走出“溫室”闖市場的同時,給其上了另一份“保險”。

      另一方面,市場化定價機制使市場競爭核心從“資源爭奪”轉變到“能力競爭”,從大干快上轉變到質量優先。行業勢必會面臨“洗牌”,技術水平高、管理能力強、成本控制好的企業將獲得更多市場份額和收益。

      頭部企業對戶用光伏的發展前景仍然充滿信心。“長期來看,推動戶用光伏參與電力市場化交易,是戶用光伏邁向主力能源之路的必然考驗。”正泰安能總裁盧凱表示。據了解,早在新能源全面入市政策發布前,正泰安能就已開始提前布局,一方面保持持續的戰略定力,繼續聚焦非自然人戶用業務,幫助代理商轉變經營理念,提升運營能力;另一方面探索高端別墅銷售、智能微電網、虛擬電廠、源網荷儲一體化等創新模式,創造業務增量,并在運維業務上持續發力,以智能算法提高運維工作效率,提升資產管理水平,通過降低單位發電成本提升戶用光伏項目在市場競價中的競爭力。

      此外,正泰安能還積極開展綠證、綠電交易及售電等市場化業務,打造端到端的發售一體化電力交易能力。在綠證開發方面,正泰安能是全國首批實現戶用綠證簽發的企業之一,也是首家實現萬戶戶用電站的建檔立卡企業。在綠電交易方面,已經打通了廣東、浙江、江蘇等地的綠電交易工作。

    圖2.jpg

      底氣不改,戶用光市場前景大有可為

      2025年1月1日,《能源法》正式實施,填補了我國能源領域這一立法空白,對于進一步夯實能源行業法治根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和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具有十分重大和深遠的意義!赌茉捶ā返谝粭l就明確:促進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在2024年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書記強調: “我國能源發展仍面臨需求壓力巨大、供給制約較多、綠色低碳轉型任務艱巨等一系列挑戰。應對這些挑戰,出路就是大力發展新能源。”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開幕會上,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加快發展綠色低碳經濟。”這些都是戶用光伏行業面對諸多“不確定性”的最大底氣所在。

      從2015-2020年的電價補貼時代,到2021-2024年的平價上網時代,再到如今“入市”在即,行業不斷面臨變化,但也始終在向前發展;赝2018年,“531”政策雖然帶來了一些混亂和“陣痛”,但在穿越調整期后,戶用光伏行業迎來了爆發式增長,新增裝機從2019年的4.18GW狂飆至2023的43.48GW。截至2024年底,戶用光伏累計裝機量已達到145.15GW。

      需求端的持續增長為戶用光伏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根據國家能源局數據,2024年,我國全社會用電量為9.85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8%。根據中電聯發布的《中國電力行業年度發展報告2024》,預計到2030年,我國全社會用電量將達到13萬億千瓦時以上。這也意味著,2025-2030年間,全社會用電量將維持年均4%-6%的持續增長趨勢。公開數據顯示,國內戶用光伏市場擁有超過1600GW的龐大容量,預計可安裝戶用光伏屋頂超8000萬個,目前其滲透率僅10%左右,市場仍具備巨大的開發潛力。

      展望未來,戶用光伏作為新能源的執牛耳者,仍具有高成長性。周期性的波動和暫時的困境不會改變戶用光伏持續發展的大趨勢。正如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邢翼騰處長在光伏行業2024年發展回顧與2025年形勢展望研討會上所提到的,光伏行業最大的特點就是“變化快”,光伏行業最強的能力就是“應對各種變化”,在變化中練就真本事。面對新形勢新變化,全行業要堅定信心,保持定力,練好內功,努力跨越行業周期,持續推動光伏行業實現更大規模、更高比例、更高質量躍升發展,為我國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貢獻更大力量!

    熱點會展

    新聞爆料

    圖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