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主研發 模式革新 示范引領
長慶油田聚合物微球調驅技術提高采收率效果明顯
成為中國石油首個低滲透油田規模應用示范區
(記者張峰 通訊員吳天江 劉虹秀)截至7月12日,長慶油田聚合物微球調驅技術自“十三五”規模應用以來,已累計實施突破15000井次,達到15128井次。這是繼2020年11月應用突破10000井次后又一次跨越新高度,應用井數刷新行業紀錄。至此,長慶油田已建成中國石油首個低滲透油田規模應用示范區,提高采收率效果顯著。
當前,長慶油田整體油藏已進入高含水開發階段,水驅矛盾日益突出。長慶油田面對復雜的地下地上雙重挑戰和瓶頸,科研團隊創造性地提出了增大比表面理論,攻克了調驅注入性和優勢通道匹配兩大關鍵問題,研發了50~300納米粒徑級聚合物微球。利用納米微球水分散液粘度低、注入性好的優點,革新工藝模式,把傳統單井調驅優化為注水干線集中注入,并配套調驅全過程智能監控系統。先后在油田靖安、安塞、綏靖、西峰、姬塬等主力油藏區塊擴大試驗,最終定型了適用低滲透油田黃土塬地貌的“小粒徑、低濃度、集中注”在線工藝模式,有效解決調驅地下技術瓶頸與地上管理壓力的雙重矛盾。在技術研究應用過程中,積極整合有效力量和資源,形成了“技術開發、成果轉化、現場應用”一體化快速創新應用模式。
同時,長慶油田研發的聚合物微球調驅技術。從2010年探索性的先導試驗,2014年進入革新性的擴大試驗,2017年模式化的工業推廣,科研人員勇于擔當,以持續攻關為己任,實現了規模應用的量變到質變。“十三五”以來,該項技術在長慶油田年均實施2500井次以上,覆蓋地質儲量12.9億噸,累計少遞減原油達到168萬噸,投產比達到1:2.6,全力助推長慶油田自然遞減由13.4%下降至11.4%。據測算,預期采收率將提高3~5個百分點,有效實現了經濟可采儲量的增加和完全成本的控降,也成為油田改善油藏水驅的特色主體技術,實現了關鍵技術自主研發,調驅工藝模式革新,改善水驅示范引領的既定目標。
目前,長慶油田針對油藏改善水驅提高采收率的新技術體和新標準,緊密結合鄂爾多斯盆地的油藏地質構造和生產實際,加大科研攻關力度,不斷優化完善聚合物微球調驅技術體系,讓特色技術不斷發揮威力,全面整體提高油田采收率,助力油田持續穩產和上產的步伐。
熱點會展
新聞爆料
圖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