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一名‘礦二代’,在煤炭行業摸爬打滾近30年,隨著行業的進步而成長,很想讓更多人了解真實的煤礦,也希望幫助煤礦解決實際問題。”全國人大代表、陜煤集團神南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馬曉燕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1995年,21歲的馬曉燕從西安礦業學院機電專業畢業,加入煤炭行業。她從設備維修車間技術員干起,當過技術主管,跑過市場開拓,這些年來一直與機電設備打交道,始終從事煤炭生產專業化服務。
2013年,神南產業發展公司舉步維艱之際,她臨危受命執掌新組建的市場營銷部,帶領團隊3個月內跑遍山西、陜西、內蒙古等地區近200家煤礦進行調研,摸準需求從而創效上億元。2015年,調任機電設備管理中心主任后,她提出在神南礦區推行大型綜連采設備選購、調劑等“五統一”管理,盤活煤礦閑置設備價值近5億元。
作為一名深諳市場之道的機電專業高級工程師,馬曉燕發現,煤炭行業裝備投入成本高、存量大,但長期以來閑置裝備循環再利用產業尚未形成規模。在她看來,再制造修復技術就是很好的解決方法,不僅契合國家戰略需求,也是制造業領域實現節能減排和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
“當前,煤炭行業閑置或報廢的設備有幾萬臺,如果折合成高強度鋼材,估計有上百萬噸,完全可以通過修復技術進行利用。”馬曉燕告訴記者,他們做設備再制造工作已有兩三年,但在實踐中發現,標準規范、產學研結合等方面有待進一步完善。
“比如,在產品再制造過程中,我們有時查不到相關標準規范,產品交付后對方想驗收也沒標準,不好把關。”馬曉燕說,不僅是她所在的公司,其他再制造企業也有類似困惑。
馬曉燕認為,在推動煤炭行業智能化建設過程中,應加強對再制造產業運行機制和管理模式的引導,從信息平臺建設、規范再制造標準體系等,共同推動裝備再制造向規�;⑹袌龌�、產業化發展。去年全國兩會上,她提出了相關建議,并與國家相關部門保持密切聯系,跟進建議推進情況。
去年12月底,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機電產品再制造行業規范條件》,對機電產品再制造企業的再制造能力、生產管理體系、售后服務等作出明確規定,自2024年1月1日起實施。
除了關心“老本行”問題,馬曉燕還很關注礦山應急救援隊伍職業保障。
馬曉燕所在的神木市,駐扎著一支礦山救護隊伍——陜煤集團神南救護大隊。自2007年成立以來,該隊參加過榆林市綏德縣抗洪救災、“7·15”榆林市郝家梁較大水害等事故搶險救援任務,累計參加事故救援70余起。
“礦山應急救援隊伍是一個龐大群體,在事故救援中貢獻很大,承擔的壓力也很大,但其社會地位、待遇和職業保障等方面還有待提升。”馬曉燕說。
為了做好調研,馬曉燕不僅深入礦山應急救援隊伍內部調研,還展開了社會調查,了解大眾對礦山應急救援隊伍的看法。
過去這一年,馬曉燕經常利用休假時間,參加集體調研活動。從陜西榆林的養老社區,到浙江的民營企業,她在每次調研中,都積極宣傳煤礦這些年的發展成果,讓社會更了解真實的煤礦。
“我見證了煤炭行業從傳統開采走向智能化開采的過程。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我要講好煤炭故事,為重塑行業形象出一份力。”馬曉燕說。作者:王世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