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車要想跑得快,關鍵還得車頭帶!”近年來,國家能源集團新疆公司駐村工作隊堅持黨建引領,聚焦駐村“四項”重點任務,并舉“扶志”與“扶智”兩面旗幟,積極發揮人力、物力、財力優勢幫扶作用,帶領群眾在廣袤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沃土”上辛勤耕耘,奮力走出一條“生態宜居村莊美、興業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諧鄉風美”的新時代鄉村振興之路。
建強基層組織,壘實振興“壓艙石”
鄉村要發展,農民要致富,關鍵靠支部。
“請大家就目前發現的問題提出建議。”
“我建議對村干部集體培訓強化教育……”
“我要求對村干部一對一幫扶,請組織安排幫扶對象!”
“我建議……”
駐村伊始,在駐村工作會上,隊員們飽含熱情的表述著自己的想法。
緊抓基層黨組織不放手,實現基層黨組織全覆蓋。工作隊針對村干部政治素養低、國語能力差、服務能力弱,村黨支部陣地作用發揮不明顯等軟弱渙散問題,充分利用后盾單位的黨建資源優勢,結合支部實際“把脈問診”,重點落實“早派工、晚研判”“三會一課”“四議兩公開”制度。同時,發動工作隊成員一幫一培養村“兩委”班子,擇優儲備村級后備力量。積極引領優秀青年農民、退伍軍人、致富能手、返鄉大學生群體中黨員的帶頭模范作用。
城鄉支部“手拉手”,共創基層新局面。國家能源集團新疆公司黨委“五好”黨支部與各駐村黨支部建立結對共建關系,合力抓好“組織共建、陣地共筑、人才共育、困難共幫、產業共扶、文明共促”六大結對任務,通過企地支部工作經驗交流、主題黨日、志愿服務活動等,開展黨建工作指導,推動黨建融合互動,強化黨建引領互促,幫助創建6個“五個好”標準化規范化黨支部,不斷夯實黨建引領基層黨組織的工作基礎。
自2014年駐村幫扶以來,國家能源集團新疆公司幫扶覆蓋基礎設施、生態、教育、衛生、產業、黨建等多個領域,加強黨建陣地基礎設施建設,修建了村級辦公樓和黨群服務中心、黨員活動室等,切實提升服務群眾的水平,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截至2023年9月底,累計投入支援幫扶項目資金超過1.7億元。
走寬富民路子,下好振興“制勝棋”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工作隊堅持“抓產業、倡創業、穩就業、促增收”的幫扶思路,立足資源稟賦、地域特點和產業特色,精準施策,延伸產業鏈,推動產業發展,促進就業穩定,實現群眾和集體增收,走出一條“輸血”“造血”協同發力、黨建引領加速強村富民的新路徑。
“以前,光知道養羊放牛,工作隊來了以后,才知道真正的財富在沙子地里。”巴什也臺巴什村的村民買提卡斯木激動的說道。
工作隊致力于探索“黨支部+農業+農村+農民”的現代化“三農”發展模式。開墾玫瑰花產業種植面積3000畝,形成玫瑰花茶、玫瑰花醬、玫瑰花馕、玫瑰花旅游業等產業鏈,帶動300多人在家門口就業,人均年收入達到2.5萬元;整合村里閑置土地1830畝,建起占地80畝的27座標準化蔬菜溫室大棚,帶動38戶54名村民穩定就業,人均年收入2.4萬余元;開展沙漠“肉蓯蓉”的種植,全年安置就業接近2萬余人,發放工資200萬余元。
“酒香也怕巷子深!”打造“明星”產品至關重要。工作隊依托當地玫瑰花、核桃、杏干等十多樣特色農產品的資源優勢,投入幫扶資金300萬余元,建起風兮果園農產品加工廠,成功注冊“風兮果園”商標。生產的農產品榮獲“萬方于田”、“和田優品”、“新疆禮物”標志性品牌。積極拓展線上線下農產品銷售新渠道,現農產品加工廠實現年銷售額達2000萬余元,現“風兮果園”已逐步成為村民增收致富的“夢工廠”。
此外,工作隊申報3個鄉村振興“頭雁村”,爭取各級各類資金4000萬余元,實施“五大振興”項目30余個,18個已脫貧村集體經濟收入穩定超過30萬元。
推進文化建設,打造和諧“文化村”
工作隊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牢牢把握為民服務宗旨,致力打造一批以自治強基為核心、法治建設為保障、德治教化為動力的“三治融合”的基層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村,縱深推進基層治理水平,及時解決群眾的困難和矛盾,讓人民群眾獲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強。
“以前,不少人犯法被抓了才知道犯法了,現在墻上的法制小人看多了,大家也知道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了。”夏馬勒巴格村村民買提塞迪·日杰普看著法治文化墻感慨著。
工作隊以“三中心一張網十聯戶”社會治理機制為載體,建強法治隊伍,配備村級法律顧問,建設法治文化墻、法治宣傳欄、法治圖書角等法治文化陣地,常態化開展法律服務和法治宣講,提高群眾遵法、學法、守法、用法意識,引導群眾遇事找法、依法辦事;以“三調聯動”為抓手,幫助解決婚姻、糾紛、經濟、民事等熱點難題,切實把矛盾糾紛化解在村,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氛圍。
“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我們想用過去和現在鮮明的對比,自己的人、自己的事、自己用過的老物件,讓村民們更直觀地認識到身邊的變化,也就會更珍惜現在的生活,更有榮譽感和歸屬感。現在村民沒事兒就會來這轉轉。”駐村第一書記張鈞強講述了他們為什么要建村史館的原因。
工作隊充分發掘紅色文化、鄉土文化、農耕文化,幫扶投入500萬余元建造村史館、文化大院、文化廣場、文化大禮堂、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功能齊全的文化宣教場所,依托文化陣地功能,圍繞文化惠民主題,結合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以文藝演出為載體,充分發揮傳統文化惠民、育民、樂民的作用,現已成為村民茶余飯后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