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稿:黃陳晨 程倩)3月13日,2023年全國兩會落下帷幕。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強重要能源、礦產資源國內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能源安全這一熱詞再次出現。
作為長慶油田天然氣生產主力單位之一,為更好地保障國家能源安全,長慶油田第一采氣廠早在年初工作會上就明確了“加快建設千萬噸級一流現代化采氣廠”的工作目標,積極謀劃貫徹措施,全力打好天然氣增儲戰役。
如何打好打贏這場硬仗?產能建設至關重要。
“項目建設作為產能提升的重要支撐,是全廠年度工作的重中之重。項目建設見效快,產量完成就能掌握主動權,項目建設質量高,高峰供氣就底氣足。”在2月份召開的項目啟動會上,第一采氣廠負責人一語中的。
早在項目啟動前,該廠產能建設項目組牢固樹立搶先機意識,提前部署井位、隊伍、機組、物資保障,提早開展外協公關、手續辦理,牢牢把握工程進度主動權,1月31日兩部鉆機迎春開鉆,悄然形成了緊張快干、提速爭先的良好氛圍。項目啟動后,產能建設項目組堅持向技術要效益,加大三開水平井等井身結構優化工藝應用力度,大力推廣長水平段水平井、地質報廢井側鉆等成熟技術,切實提高開發效果。截止目前,氣田產能建設已累計開鉆80口,進尺22.8170萬米,投產氣井19口,日配產26.7萬方,回收天然氣54.47萬方。
氣田穩產和增產,根本出路在于技術進步。
連日來,在毛烏素沙漠腹地,科研人員千里奔波,穿梭行走在不同的井站之間,在全面助力增儲上產上下功夫,“開方治病”挖掘氣藏潛力,以高質量科技供給支撐高質量發展,全力打造穩產樣板示范工程。
地質研究所穩步推進氣藏刻畫描述,圍繞延長穩產期和提高采收率兩大目標,以精準措施配套為支撐,編制《靖邊氣田下古氣藏40億方穩產實施方案》,系統梳理平面擴邊、縱向擴層、溝槽挖潛、遞減降控、增壓配套五個方面的穩產潛力,積極明確長停井和遺留未投產氣井處置意見。據了解,2023年全年計劃復產長停井125口,投產遺留井146口。采氣工藝研究所積極聚焦重點支撐工作,以“老氣田穩產”為切入點,規模化應用智能泡排、柱塞氣舉等高效復合排水采氣技術,堅持“日跟蹤、周分析、月總結”常態化開展工藝措施井動態跟蹤分析,確保措施井產量全年達到4.65億方,措施有效率達到85%以上。截止目前,已針對1246口氣井開展排水采氣1629井次,增產氣量達0.98億方。
3月22日,在陜224儲氣庫,注氣系統檢修工作正在緊鑼密鼓進行,為即將到來的第九輪注氣工作做好充足準備。在剛剛過去的冬季保供任務中,陜224儲氣庫充分發揮應急調峰作用,歷時99天交出了3.3023億立方米成績單。在國家中西部儲氣中心重點支柱項目雷龍灣(陜17)儲氣庫建設現場,3臺裝載機正在開展基坑開挖、基礎澆筑、電塔組裝工作,集注站壓縮機等設備吊裝作業也在有序準備中。從現場負責人處了解到,該項目計劃六月中下旬投產,屆時將構建“雙庫運行、協同保障”新格局,全力支撐油田公司打造中西部儲氣中心。
走進第一采氣廠生產現場,熱潮涌動,紅色身影奔忙穿梭。開年以來,該廠突出計劃引領,精準核實氣井產能,科學編制產量分解、氣井生產、井站投運、經營指標、上級部署安排五張計劃運行大表,建立分層次、全方位的產量計劃管理體系,確保任務分解到位、責任落實到位。強化剛性執行,嚴格“日預警、周通報、月考核”,推行產量“說清楚”制度,密切產供銜接,截止目前,累計生產天然氣量已超27億立方米,為天然氣生產實現首季“開門紅”打下堅實基礎。
奮楫正當時,揚帆再出發。第一采氣廠1900余名干部員工立足自身崗位,抓實增儲上產各項工作,廣袤大地處處生機盎然,呈現出一派大干快干、火熱上產的“春耕”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