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金融時報
隨著大數據、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行業通過線上渠道提供服務,因此,服務過程中會產生和沉淀海量數據,這些數據也成為行業性、基礎性的重要資源。
作為新型生產要素,數據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基礎,已快速融入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和社會服務管理等各環節,深刻改變著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社會治理方式。同時,數據也是賦能行業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的重要支撐,并成為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引擎。
對于銀行業金融機構來說,數據是發展中的關鍵資產。如何保障數據安全,是整個銀行業都需要關注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六次會議時強調,要維護國家數據安全,保護個人信息和商業秘密,促進數據高效流通使用、賦能實體經濟,統籌推進數據產權、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加快構建數據基礎制度體系。
為加快構建數據基礎制度,充分發揮我國海量數據規模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激活數據要素潛能,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增強經濟發展新動能,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提出確保流通數據來源合法、隱私保護到位、流通和交易規范。
在相關政策文件的指引下,銀行業金融機構開始加快探索數據的使用和保護,以及跨機構合作。
契機:隱私計算隨數字化發展浪潮而起
對于銀行業金融機構來說,海量的客戶和交易數據絕對是一筆“隱形”財富。在數字化時代,需要銀行間互通信息、共享數據的情況越來越多,如何在保護客戶隱私的前提下,實現跨機構的信息互通與共享?這是銀行業金融機構當前對數據的開發與探索最為關鍵的環節。
說到銀行業對數據的開發與探索,就不能不提到隱私計算(Privacy-Preserving Computation)。
隨著銀行業數字化轉型發展進入深水區,隱私計算在行業內的應用正日益深入,為銀行業金融機構帶來了諸多優勢和創新機遇。
何為隱私計算?
據介紹,隱私計算是一種在確保數據不對外泄露的前提下,實現數據分析計算的技術。它允許多個參與方在保護各自數據隱私的情況下,共同完成某項計算任務,從而達到“數據可用不可見”的目的。
受訪的業內專家表示,隱私計算的核心優勢在于能夠分離數據持有權和使用權,為“數據特定用途使用權流通”提供了新的思路。
銀行業金融機構對隱私計算的探索已有時日。2021年,工商銀行發布《隱私計算推動金融業數據生態建設》白皮書(以下簡稱“工行白皮書”),是金融業首個隱私計算白皮書。
據工行白皮書介紹,與國外隱私計算金融應用尚處試點階段、暫未形成規模化應用且成熟產品較少相比,我國在金融領域率先謀劃隱私計算頂層設計,且國內隱私計算金融應用已領先國際。
探索:隱私計算在金融領域里程碑式實踐
今年10月,由北京市人民政府與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新華通訊社、國家外匯管理局共同主辦的2024金融街論壇年會在北京金融街舉辦。
在本屆金融街論壇年會期間,舉辦了金融街之聲——“金融街發布”成果專場發布活動,發布了十余項重要成果,其中就包括國內首個行業級數據融合應用基礎設施平臺——金融行業隱私計算平臺。
記者了解到,金融行業隱私計算平臺由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三家國有大行,聯合國家金融科技風險監控中心共同發起建設,在北京、上海、重慶、天津、浙江、江蘇、四川、河北8個地區的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中測試運行。
目前,平臺首批已接入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郵政儲蓄銀行、中信銀行、中國光大銀行、華夏銀行、北京銀行和杭州銀行等十余家主要商業銀行,是隱私計算走向產業大規模應用的重要里程碑。
“該平臺能夠實現原始數據不出域、數據可用不可見、使用可控可計量。”華控清交信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控清交”)董事長張旭東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能夠在最為重視信息保護的金融行業,實現在安全合規前提下的行業間數據互聯互通,開發出首個行業級數據融合應用基礎設施平臺的領域,其背后的技術支持方——華控清交——探索多年。
“數據不像煙囪能夠橫向打通,特別是在銀行業,有‘原始數據不出門’的傳統。”張旭東的話,足以看出隱私計算平臺在金融行業取得突破的含金量。
“我們要在確保最小必要、專事專用的前提下,增強金融數據規模外部效應和正外部性,筑牢金融行業風險聯防聯控底線。”張旭東說。
未來:讓金融行業的良好示范帶動無限可能
多年前,銀行從業人員們在面對機構之間并不互通的資金流向和授信信息時,曾不止一次暢想過有朝一日能夠在行業內實現信息共享。
如今,大勢已至、未來已來。
金融行業隱私計算平臺采用的是基于密碼學的多方安全計算和全同態加密技術,確保銀行間在進行密文數據協同計算時,原始數據不出域,查詢條件零泄露,在充分滿足銀行間信息互通需求的同時,保障了銀行信息和數據的安全,堅守金融數據安全合規底線。
而平臺的發布,讓銀行業金融機構跨機構、跨行業的數據共享和流通變為可能,也讓更多行業看到了數據互通的“曙光”。
“我們認為,在所有行業中,金融行業的合規要求是屬于最高級別類的。能夠在銀行業打通基礎設施,對其他行業是具有積極的示范效應的。”張旭東認為,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后,未來會擁有無限可能。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數據基礎設施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前提和必要基礎。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要建設和運營國家數據基礎設施,促進數據共享。
數據要素的開發、流通和利用是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通過建設強大的數據基礎設施,加快數據要素市場的規范化運作,未來我國將進一步加快數字經濟的深度融合與高質量發展。在這一過程中,隱私計算技術在數據要素領域的應用和創新至關重要,不僅有效保障數據要素的安全流通,更可以構建一個更加安全、開放和高效的數據生態系統,為推動國家數字化轉型的步伐提供堅實的技術基礎。(作者:左希 編輯:韓勝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