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運營成本與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衛星定位導航之所以被選擇,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其成本相對較低,只需投入600多億人民幣就可以實現全球覆蓋,只要沒有遮擋,就可以實現定位導航。對于很多空間目標來說,它已經能夠解決問題,所以這是一個很有吸引力的方案。另一方面,現在通信網的能力已經相對較強,比如5G網絡已經達到了Gbps級的通信能力。在這種情況下,是否還需要類似Wifi、藍牙、超寬帶和偽衛星這樣的技術來建設地面定位網,確實是一個值得探討和思考的問題。因此,未來的發展趨勢需要仔細研究和評估”。
對于那些還在糾結于使用何種技術的研究人員來說,鄧教授的一席話可謂是醍醐灌頂,也從技術、應用、發展等多個角度對當下的定位導航領域進行了深度分析。當然他也承認未來或許還有更先進的技術出現,這也恰恰要求科學家們持續的研發和創新,但就目前應用來說,5G已經成為業界最主流、也是最佳的選擇。“我們走在世界領先地位,更是在整個通信定位技術領域的最前沿。我們將繼續努力保持這一領先地位,為世界的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這就是鄧中亮教授的家國情懷,也是他“技術報國”精神的最好體現。當然對于應用來說,如何能夠快速、高效、低成本、大范圍的落地也是關乎未來國家發展與大眾應用的關鍵問題。在談到生態建設與合作伙伴拓展的時候,鄧中亮教授也表示愿意打造“一個開放、合作的生態系統”——如果我們能夠建立更加開放的共識,充分利用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優勢,將我們的成果共享給需要的人,不僅可以推動技術的快速發展,也可以獲得更多的合作和支持。因此,我堅信,只有形成更加開放、包容的科技生態系統,我們才能更好地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為國家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這需要我們共同努力,解決相關的問題,形成更加開放和合作的科技文化。
我們正處在一個數字化發展、萬物互聯的智能化時代。在這個時代中,人與人的交互已經不是全部,未來我們更多要像科幻電影中看到的那樣,進行人與物甚至物與物之間的交互,這將是萬物互聯的世界。而要實現這一點,就意味著需要精準的感知,需要讓數據在萬物之間自由流動,而鄧中亮教授所研究的、所要實現的也正是如此。
如今,“北斗+5G”室內外無縫定位技術憑借著技術上的領先優勢,已經應用在諸多領域中,比如智慧城市管理中的城市精細化管理、現代物流中的倉儲配送與存放、綠色智慧樓宇、智慧醫療、智能制造、智慧礦山等多個場景中。
正如鄧中亮教授在采訪中提到的:“’要服務全球、造福于人類’,這就對我們的技術和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也將積極尋求解決方案,使得整個系統能夠更加精準地測量定位,實現網絡之間的協同工作,并融入智能控制,以應對各種復雜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