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碳達峰、碳中和”被提上日程,新能源汽車擔負著“節能降碳、綠色發展”的重任。在以往的認知中,新能源似乎都跟“電”有關,其實除熟知的風電、核電外,氫能的潛力也不容小覷。
近日,青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發布了《青島市加氫站布局專項規劃(2021-2035年)》,明確表示要科學引導加氫站建設,率先在交通領域實現突破,旨在盡快建設“東方氫島”;廣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印發《廣州市氫能基礎設施發展規劃(2021-2030年)》,目標到2025年,累計建成制氫站3座以上、加氫站50座以上,滿足6000輛以上氫燃料電池車運行用氫需求。
現階段,推進加氫站建設并非易事,需要綜合考量站址、市場、氫源、空間等多重因素,其中加氫站審批流程繁冗是制約加氫站項目落地的一大因素。目前,利用加油站現有優勢布局油氫合建站被認為是頗具可行性的方式。
由于氫能產業鏈條復雜冗長,加氫站的建設與運營難度大也成為擺在加油站布局油氫合建站面前不可忽視的難題。作為能源資產運營商,中能鏈積極探索加油站與氫能產業協調發展的路徑。就在不久前,中能鏈聯合皖能集團打造了安徽首座、國內領先的“油氣電氫服”一體化綜合能源港。
相較于傳統加油站,皖能綜合能源港不僅能為廣大車主提供加油、加氣、充電、換電、加氫等多品類能源供給服務,還能為其提供餐飲、購物、汽車美容等一站式出行服務。據初步估算,皖能綜合能源港單日最大可滿足2000輛燃油車、80臺次氫能公交、576臺次充電車輛、300臺次換電車輛的供能需求;在節能減排方面,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約16647噸,相當于減少7230輛油車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由此可見,建設綜合能源港既是加快氫能產業布局的戰略決策,也是完善加油站補能版圖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舉措。中能鏈依托強大的數字化技術和資源整合能力,積極發展綜合能源港,對于加快能源轉型發揮著引領作用,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