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如光伏系統向組件級電力電子(MLPE)發展一樣,鋰電池儲能系統也一定會朝著更小的管理顆粒度進發。只有針對電芯開展精細化管理,才能更有效地應對效能與安全問題。當前,傳統端側BMS只能將有限的數據進行匯總和簡單分析,幾乎不可能做到故障的早期發現與預警。因此,需要讓BMS(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更敏感”、“更智能”,甚至要“預知未來”,這有賴于大量數據的采集與運算處理,并結合AI技術找到最優點、對趨勢做出預判。
趨勢六 “光儲網”融合
在發電側,建設光儲清潔能源基地,利用特高壓送至負荷中心已在成為趨勢。在用電側,構建虛擬電廠(VPP)把海量分布式光伏系統、儲能及可控負荷相結合,將分散的發電單元、儲電單元靈活調度,實現電網削峰填谷也已在多個國家開始落地。
因此,構建“光儲網”融合的穩定能源系統,支撐光伏送出與消納,將成為解決能源安全與能源獨立關鍵舉措。通過融合數字技術、電力電子技術與儲能技術,實現多能互補、協調互濟。應用5G、AI、云技術,能將海量分布式光儲系統進行智能化管理、運營與電力交易,構建VPP虛擬電廠,為用戶側可調節資源參與市場交易、負荷側響應,為電網削峰填谷提供堅強技術保障。
趨勢七 重構極致安全
光儲安全是產業發展的基石,這要求我們站在全場景、全鏈路的角度系統考量,并充分融合電力電子技術、電化學技術、熱管理技術與數字技術,重構系統極致安全。
在光伏電站場景,據統計直流側引發的故障可占到所有故障的70%以上,逆變器需要具備智能組串分段與端子自動檢測功能;在分布式光伏場景,電弧故障自動斷路功能AFCI將成為標配、組件級快速關斷功能將給維護和消防人員帶來安全保障;在儲能場景,需要結合電力電子、云與AI等多種技術對儲能產品從電芯到系統進行精細化管理,從傳統以被動響應及物理隔離為主的防護方式轉變為主動的自動防護、甚至提前預測告警,實現從硬件到軟件、從結構到算法的多維安全設計。
趨勢八 安全可信
光伏系統在帶來收益的同時,也蘊含著各種安全隱患,包括設備安全與信息安全。設備安全隱患主要指設備故障導致的停機,信息安全隱患指的是來自外部的網絡攻擊。為了應對這些挑戰與威脅,企業與組織需要建立一整套“安全可信”的管理機制,具體包括系統與設備的可靠性、可用性、安全性和韌性,此外,光伏電站系統對外還需要注重對人身、環境的無害性以及對數據隱私性的保護。
趨勢九 全面數字化
傳統的光伏電站設備數量眾多,缺乏信息收集與上報通道,基本都屬于“啞巴“式設備,且電站是“孤島”式的電站,不具備協同的能力,電站的管理也處于原始的“粗放式”管理。
引入諸如5G、物聯網、云計算、傳感技術和大數據等先進的數字化技術,傳統的光伏電站就可以變成會“說話”和擅長“表達”的電站,可以達到用“比特”管理“瓦特”的目的,實現“發-輸-儲-配-用”全鏈路的可視、可管、可控。目前全球已經有很多光伏電站正在進行數字化轉型,預計到2027年,95%以上電站實現全面數字化。
趨勢十 AI增效
當能源行業逐步邁向數據驅動的時代,如何更好地將數據收集、利用并且最大化地挖掘數據背后的價值已成為整個產業最關心的問題之一。
AI技術可以普遍應用到強波動、高不確定性的新能源領域,在制造、建設、運維、優化、運營等光儲的全生命周期內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AI與云計算、大數據等支撐技術的融合不斷深入,圍繞數據處理、模型訓練、部署運營和安全監測等各環節的工具鏈也將不斷豐富。在新能源領域,AI也將與電力電子、數字化技術一樣,帶動整個產業的深刻變革。
最后,陳國光表示,5G、云、AI的融合應用正在塑造一個萬物感知、萬物互聯、萬物智能的世界,它比我們想象中更快地到來。華為展望光伏行業發展十大趨勢,勾勒和闡述了一個可觸碰的綠色智能世界,希望全社會各界人士攜起手來,共同推動早日達成雙碳目標,共建綠色美好未來!
白皮書鏈接:https://solar.huawei.com/en-GB/download?p=%2f-%2fmedia%2fSolar%2fpdf%2fTop10-Trends_CN_2023.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