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第四屆中俄能源商務論壇在北京和莫斯科兩地舉行。在開幕式上,我國國家能源局發布了《中俄能源合作投資指南(中國部分)》,詳細介紹了中國能源行業未來一段時間內的主要發展機遇,氫能成為其中重要章節。這意味著從國家層面,氫能市場被極度看好,氫能產業鏈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
近年來我國氫能源發展迅速,各地政府出臺了許多扶持氫能產業發展的政策,各種新技術新成果新產品也層出不窮,但氫能在多領域應用方面的潛力始終未得到完全釋放,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氫儲運技術發展滯后,制約了氫能全產業鏈的發展進程。
中氫源安踐行綠色低碳發展戰略,經過科研攻關,突破安全有機液儲運氫技術,結合自主開發的儲氫設備,廣泛利用可再生資源,將氫能從氣態能源轉變為液態能源,并可實現多種方式運輸,從根本上解決了氫的危化品屬性,具有極其廣泛的應用場景。
氫儲運技術路線百花齊放
安全、高效、經濟、可行,是氫能儲運技術的四個關鍵指標,其對應的技術要求分別是安全、大容量、低成本及取用方便。目前的儲氫方法主要是低溫液態儲氫、高壓氣態儲氫、固體材料儲氫及有機液體儲氫 4 種。
其中,高壓氣態儲氫目前最為成熟,應用也最廣,但是儲氫密度和安全性方面存在巨大瓶頸。
低溫液態儲氫技術具有單位質量和單位體積儲氫密度大的絕對優勢,但目前儲存成本過高,主要體現在液化過程耗能大,以及對儲氫容器的絕熱性能要求極高兩個方面,且其超低溫特性,對安全也帶來了巨大的考驗。
固體材料儲氫雖燃解決了高溫高壓的限制,但隨之而來的材料易粉化帶來了新的安全威脅,并且它的質量儲氫密度過低,造成大量的運力浪費,儲存材料的經濟性也有待考量。
相比之下,同為液態但能夠保持常溫常壓的有機液儲氫技術更適合長距離、大規模輸氫,將制氫中心的氫運輸至消費中心,可有效解決能源分布與需求不均衡的問題。
安全有機液儲運氫技術前景廣闊
有機液儲運氫技術是利用液體有機物在不破壞有機物主體結構的前提下通過加氫和脫氫可逆過程來實現氫氣儲運的技術。質量儲氫密度在5%-10%,儲氫量大,儲氫材料為液態有機物,可以實現常溫常壓運輸,方便安全。
有機液儲運氫技術具有儲氫密度高、可形成封閉碳循環、能夠實現跨洋運輸和長周期儲存等優點,相比其他儲氫方式在很多場合有明顯的優勢,已成為全球研究的熱點,是最具發展潛力的氫能低成本儲運技術之一。
中氫源安通過與華東理工大學等單位合作,結合自主開發的催化技術和設備,使得有機液儲運氫技術上了一個新臺階。相比其他儲運氫技術,安全有機液儲運氫技術在安全性等方面具有較大優勢,其儲液采用目前有機液儲氫行業中唯一的非危化品材料。
儲氫后的含氫有機液和放氫后的有機液常溫常壓下均為液態,可使用儲罐、槽車、管道等已有的油品儲運設施,安全、可利用現有油氣設施,適合長距離運輸。含氫有機液在儲運過程中損耗極低,放氫后的有機液還可回收循環使用,大幅降低了能源成本。
中氫源安把高危化品、易燃易爆的氣態氫,轉化為不易燃、不易爆、不易揮發、無毒的有機液態氫,有效解決了長途運輸和安全儲運氫的技術難題。安全、高效、低碳、可循環特點是中氫源安安全有機液儲氫技術近期被重點關注的因素。
氫能產業新賽道,降低儲運成本是關鍵
自2008年以來,我國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快速上升,已經成為全球可再生能源第一大生產國和消費國,其中主要是風電和光電。隨著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的增加,迫切需要解決其波動性和不穩定性,以及生產與消費分處不同區域等問題,這就需要找到能夠實現可再生能源轉換和儲存的技術。
以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為例,通過氫氣實現能量的儲存和運輸,為解決未來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消納提供了一種可行的技術方案。氫諸多儲運方式中,有機液儲運氫方式穩定性最高、日常維護量最小、長周期儲存成本最低。
在可再生能源的氫儲能場景中,中氫源安安全有機液儲運氫技術能夠聯通可再生能源、電網、大型發電和分布式發電、氫氣加注市場,更適合大規模、長時間儲存,且能打通氫能上中下游市場,實現能源的動態轉化、儲存、消納。
由于其含氫有機液和有機液非危化品屬性,可按照普通貨物運輸的特性,使其可以方便、靈活的運輸至對能源需求較大的地區,從而降低能源需求較大地區的碳排放,改善能源結構,實現“雙碳”目標。
中氫源安安全有機液儲運氫技術,可實現氫能大規模、高安全、低成本的多領域、多場景應用,已成為解決可再生能源波動性、實現跨季節、長周期儲能的重要路徑之一。
雙碳戰略時代背景下,有機液儲運氫技術為我國氫能儲運技術進一步發展開拓了新的道路。作為氫能源領域科技創新型企業,中氫源安砥礪前行,用科技擔當起產業化道路助推器的重要角色,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