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樣的情況還出現在今年5月在德國慕尼黑召開的歐洲光伏展上。展會上,包括中國及海外企業在內的近20家以上組件企業展示了600W+新產品。
南美光伏展和歐洲光伏展上所呈現出的這一特征是當前全球光伏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它折射出高功率組件正成為“大勢所趨”。
集邦新能源近期發布的一份行業報告則顯示,主流光伏企業已經全面邁入600W+時代,而使用PERC、HJT、TOPCon等不同技術的600W+產品多達40余種。
這其中,包括東方日升、華晟、中來、協鑫在內的9家企業已能夠提供700W組件產品。
“600W+高功率組件已經實現全面產業化,正在成為光伏行業的主流。而經過600W+光伏開放創新生態聯盟成員的共同努力,它已經具備高功率、高效率、高發電量、高可靠性的特質。”張映斌說。
PV InfoLink預測,2022年,210電池、組件的產能將分別達到309GW、344GW,而600W+與22家主流逆變器品牌的238款逆變器以及14家一線跟蹤支架品牌實現全面適配。
底層邏輯
除了應對原材料上漲所帶來的成本壓力外,600W+超高功率組件如此受青睞的原因還在于它的底層邏輯。
8月底,在清華大學第二屆“碳中和經濟”論壇上,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提出降低度電成本的核心要素,即以用戶為中心,以高功率、高效率、高可靠性和高發電量,實現光伏電站更低度電成本。
幾天前,針對”四高一低“,天合光能專門召開會議解疑答惑。在會上,張映斌用一個公式形象地總結這個新理念的底層邏輯。
張映斌稱,從度電成本的計算公式可以看出,減少光伏電站的初始投資,增加電站生命周期內發電總量是降低光伏發電度電成本的關鍵。
因此,高功率、高效率產品可以降低系統BOS成本,減少項目初始投資,減少分子;高發電量、高可靠性組件產品可以增加電站項目全生命周期的發電總量,使分母變大。
也就是說,具備“四高”特性的產品,可以從分子、分母兩個角度入手,降低光伏發電度電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