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ouoss"><s id="ouoss"></s></strike>
    <ul id="ouoss"></ul>

    零碳工廠與零碳園區兩大標準正式發布,施耐德電氣助力雙碳加速度

    文章來源:
    字體:
    發布時間:2023-10-09

    近日,在剛剛結束的2023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CIIF,簡稱“工博會”)上,由全球能源管理和自動化領域的數字化轉型專家施耐德電氣參與編寫的《零碳產業園區實施路徑規劃與評估》團體標準正式發布。同期,在海南舉辦的碳達峰碳中和國際論壇(CCIF)上,由施耐德電氣參與編寫的《零碳工廠創建與基于區塊鏈的評價規范》,也在眾多企業和事業單位的共同見證下正式發布。

    面對全球氣候變化給全人類帶來的嚴峻挑戰,“碳中和”已成為全球發展的共同目標。而在后疫情時代,“數字化”和“綠色低碳”成為了全球經濟復蘇的引擎和主旋律。面對氣候變化和“雙碳”趨勢,建設“零碳工廠”與“零碳園區”已成為企業尋求能源效率、生產效率提升,實現價值鏈凈零排放以邁向零碳的關鍵路徑。為此,國家先后出臺多項政策,引導近零碳工業園區、近零碳工廠及近零碳城市的建設。各地紛紛響應、加速部署,相關企業和單位也在積極探索,各行業龍頭企業在全國先后規劃建設“零碳工廠”,以對標國際先進水平。

    然而,由于缺乏統一的規范和引導,全國上下零碳工廠與零碳園區的建設仍然“參差不齊”:現行的多數零碳工廠建設標準多為各地方、各行業根據自身特點制定,缺乏普適性;同時,制定過程中由于缺乏技術化的銜接和對國際標準的考量,存在無法與國內乃至國際實現互通互認的短板。此外,碳數據監管缺失、技術標準缺乏普適性等諸多問題,也給零碳工廠的創建與評估帶來了不少阻礙。而目前大多數園區對零碳的認識還僅僅停留在概念階段,對如何建設零碳園區,以及怎樣推動傳統園區向零碳轉型升級等還沒有形成系統、清晰的思路和切實可行的實施路徑。加之我國園區數量多、種類廣、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和資源稟賦各異,為零碳智慧園區的規劃設計和路徑選擇帶來較大困難。

    強普適性掃清阻礙,助推零碳工廠創建駛向快車道

    本次發布的《零碳工廠創建與基于區塊鏈的評價規范》,由施耐德電氣與包括中國標準化協會、中國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方圓標志認證集團有限公司在內的80余家來自各行業全國性及國際企業和研究機構共同參與制定。其基于理論+實踐的方式,從管理體系監測核算與報告核查、減排行動、減排績效、生產者責任延伸五大維度,編制可落地的創建體系。在編寫過程中,與施耐德電氣在節能降碳領域有過合作的標桿企業也積極參與,其中包括萬幫數字能源、隆基綠能、美的集團等。眾多企業與行業專家,圍繞提升通用性與規范性等焦點問題進行了深入嚴謹的探討,在規范零碳工廠創建及數字化管理流程的同時,確保該標準更具行業普適性。

    基于該標準的評估體系,工廠可被劃分為基礎級、標準級、優秀級、卓越級四等,為企業創建零碳工廠提供了清晰、明確、可量化的參考標準。評級流程中,該標準首次引入了區塊鏈技術,實現了關鍵原始數據及評級結果的上云上鏈,確保了數據的真實性和完整性,解決了零碳工廠評價過程中碳數據溯源難、公信力低等問題,為認證結果國內外互通互認打下堅實基礎。

    該標準的建立和推廣,能夠引導社會各界認識到數字化手段在零碳工廠的創建、評估、運營各環節發揮的重要作用,有效推動“零碳+數字”新發展模式的推廣,讓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到實現“雙碳目標”的工作中來。

    新聞爆料

    圖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