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ouoss"><s id="ouoss"></s></strike>
    <ul id="ouoss"></ul>

    綠色建筑 加速來臨

    文章來源:
    字體:
    發布時間:2023-09-28

    ▲資料圖

    近日,上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發布《關于推進本市新建建筑可再生能源應用的實施意見》(下稱《實施意見》),要求新建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和工業廠房使用一種或多種可再生能源。到2025年,建筑用能結構持續優化,城鎮新建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達到10%,到2030年,進一步提升到15%。

    《中國能源報》記者梳理發現,除上海之外,湖北、云南、天津等地也陸續發布各自的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其中均提到要優化建筑用能結構和方式,加快推進建筑應用可再生能源。在業內看來,各地政策的陸續出臺,將進一步推動綠色建筑發展,加速建筑領域綠色低碳轉型。

    建筑減碳壓力大

    建筑與工業、交通并列為能源消耗的三個主要領域。建筑能耗主要包括建造能耗和運行能耗。其中,建造能耗是指由于建筑建造所導致的從原料開采、建材生產、運輸以及現場施工所產生的能源消耗。運行能耗是指在住宅、辦公等建筑內,為居住者或使用者提供采暖、通風、照明、炊事等所產生的能源消耗。

    隨著我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大規模新建筑的建設及既有建筑的運行產生大量二氧化碳排放。中國建筑節能協會發布的《2022中國建筑能耗與碳排放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全國建筑能耗量為22.7億噸標準煤,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45.5%。全國建筑碳排放量為50.8億噸,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比重為50.9%,其中,建材生產階段碳排放量為28.2億噸,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28.2%;建筑施工階段碳排放量為1億噸,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1%;建筑運行階段碳排放量為21.6億噸,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21.7%。建筑領域碳減排壓力巨大。

    “建筑領域的碳排放量占我國整體碳排放量的比重較大,推動建筑領域節能降碳和可再生能源使用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一環。”中建政研集團“雙碳”領域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邢紅霞在接受《中國能源報》記者采訪時指出,“城鄉建設領域的碳達峰是國務院發布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節能降碳方面,上海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其他多地也對建筑節能做了相應要求,是對我國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的分解和落地。”

    “建筑+可再生能源”模式受青睞

    在碳減排壓力下,“建筑+可再生能源”模式在多地受到“熱捧”。

    上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在《實施意見》中明確:“新建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和工業廠房應根據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的資源條件,合理采用太陽能光伏系統、太陽能熱水系統、地源熱泵系統或空氣源熱泵系統。在經濟、技術可行的條件下也可采用其他可再生能源應用系統”;湖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也在文件中強調,推進新建建筑太陽能光伏一體化建設,提升公共機構建筑、大型公共建筑、新建工業廠房等屋頂光伏安裝比例,鼓勵智能光伏融合創新發展,鼓勵采用可再生能源解決建筑采暖、生活熱水、炊事等用能需求,實行可再生能源與傳統能源相結合的多元化利用。

    在邢紅霞看來,建筑利用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用電、用熱、用冷等方面。“從用電角度看,可以從三方面著手。第一是在發電端,結合屋頂光伏、墻體光伏、玻璃光伏等,用自發電代替來自電網的電;第二是從供電公司或電力交易單位購買綠電;第三是加大對儲能的應用,推廣建筑用儲能,比如光伏儲能一體化,以實現建筑領域可再生能源替代。”

    “在用冷、用熱方面,傳統的方式一般是采用中央空調或單體空調。從建筑節能、可再生能源替代角度看,可以改為使用地源熱泵。地源熱泵是一種可循環、可再生的能源技術,目前這一技術已較為成熟,在我國多地均有應用實踐。”邢紅霞表示,“此外,此前大型餐廚設備一般會使用液化石油氣、天然氣做燃料,現在也鼓勵逐漸把化石燃料改成電能。”

    有序推進離不開因地制宜

    為加快推進新建建筑可再生能源應用進程,上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指出,要加強建筑可再生能源應用項目立項、土地出讓、設計、施工、監理、質量監督、運行等各環節的監管,建立建筑可再生能源應用建設全過程閉合管理體系。

    值得注意的是,《2022中國建筑能耗與碳排放研究報告》顯示,城市建筑碳排放在我國南北方和東西部之間差異較大,呈現出明顯的自北向南、自東向西遞減的分布狀態。這主要與省際人口數量、地區生產總值、所處氣候區、用能結構和區域電網平均碳排放因子差異較大有關。

    對此,多位業內人士指出,建筑領域利用可再生能源,也需要根據所在地的氣候地理條件,進行因地制宜分析和一體化規劃設計。

    在邢紅霞看來,相對于老舊建筑改造,在新建建筑中利用可再生能源相對容易。“比如,一些可再生能源設施如果在建筑建設的初始階段沒有考慮進去,后期就很難再進行改造。即使改造,也要先評估可能對建筑產生的影響。”

    對此,邢紅霞進一步建議,“首先要因地制宜,避免‘一刀切’,在規劃階段就做好新建建筑的可再生能源替代路線設計。其次,除了推進新建建筑應用可再生能源,還可以根據相關經驗,對老舊建筑也做一些改造,并漸進式推進。因為如果‘一攬子’地對老舊建筑做可再生能源替代和改造,對建筑也是一種浪費。”(李玲)

    新聞爆料

    圖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