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一情況在華北區域最為突出。調研者走訪河北省保定、衡水、邯鄲等地天然氣保供企業了解到,因農村居民氣代煤采暖氣量供應不足、氣價購銷價格倒掛和政府工程款拖欠等多重因素影響,部分燃氣企業面臨較大生存壓力,出現負債、虧損經營或破產出售等問題,給穩定保供帶來不利影響。根據行業專家預測,河北省整體今冬采暖季預估缺口10億方。
此外,多家燃氣企業負責人受訪表示,上游氣源單位按照非取暖季和取暖季用量 1:3 的比例簽訂取暖季氣源供應合同。不少燃氣公司工商業用戶占比很少,主要是農村氣代煤用戶,冬季取暖才是剛需,冬夏日用氣量比例或達1:10 以上,合同氣源明顯不足。
針對上述問題,中國城市燃氣協會在今年9月上報國家發改委的《關于天然氣價格多次上漲、供氣緊張情況的報告》中指出:“在上游資源相對集中的情況下,上下游氣源供應協商缺乏對等性,無法實現公平協商,城燃企業往往被動接受上游氣源合同條款。”
利益博弈應為民生讓步
在國家政策如此清晰透徹的宣貫之下,部分上游企業為何不執行或犯“拖延癥”?有評價指出,其本質是利益問題。農村居民采暖用氣價格由政府定價,價格變動缺乏彈性,無法傳導,若嚴格“保價保量”,損失的是企業利潤。因此,向下游供應高價氣,才能實現經營效益。但是下游企業民生供氣只能按政府定價,不能上浮,所以承擔著巨大虧損。
市場觀點認為,今年的能源形勢已到了關鍵節點,上下游應通力配合。若各方只顧自身利益,偷換概念、罔顧政策,則會一損俱損。同時,也亟待有關部門加強監管。
北京燃氣研究院副院長白俊在此前受訪中表示,在面對不同保供主張和訴求時,政府部門要保持定力,需要進一步厘清各方的利益關系,加快推進天然氣市場改革,更好地讓市場在天然氣供應中發揮調節作用,減少政府部門不必要的負擔。
白俊表示,在我國天然氣市場化改革還不能很快到位的情況下,首先需要對民生用氣保障進行明確定義,其次要對民生用氣保障的責任進行明確劃分,避免民生用氣保障成為互相推諉和博弈的借口和手段,防止把民生用氣范圍泛化、縮小化或固化。
站在以保障民生為第一要務的基礎上,中國城市燃氣協會向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呈報文件,建議國產氣資源優先保障“冬保”,協調上游氣源的供應量、價格構成,確保采暖期天然氣資源價格漲幅合理,與城燃企業共同保障今冬明春的天然氣平穩供應;制定合同范本,確保公平交易;落實天然氣上下游價格聯動機制,科學調節供需;充分發揮監管部門的監督作用,穩定價格,助力雙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