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ouoss"><s id="ouoss"></s></strike>
    <ul id="ouoss"></ul>

    拓展綜合利用途徑,為降碳貢獻“核能力”

    文章來源:
    字體:
    發布時間:2021-10-22

    本報記者 朱妍

      10月19-21日,2021碳達峰碳中和煙臺論壇在煙臺市舉行。作為論壇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核學會核能綜合利用分論壇于10月21日下午召開。圍繞核能供熱、制氫、儲能、海水淡化等應用場景,與會嘉賓暢談新構想、分享新技術,為核能多元化利用和清潔能源產業發展建言獻策。

      清華大學教授付林以“雙碳視角下我國城市供熱技術發展分析”為題,肯定了核能將在供熱領域扮演重要角色。他表示,目前,我國供熱能源結構仍以煤為主,從而帶來不可避免的高碳排放問題。結合能源資源稟賦,適宜發展基于余熱利用的集中供熱模式,回收火電余熱、核電余熱、工業余熱及城市中低溫余熱等。其中,“利用沿海核電余熱,可滿足沿海至腹地200-300公里范圍內、近70億平方米建筑冬季供熱需求,約占我國北方城鎮未來供熱建筑總量的1/3。同時采用水熱同產、水熱同送及水熱分離技術,全年還可產生70億-100億噸淡水,滿足該區域城市約一半的淡水需求。”

      上述思路正在煙臺海陽得到實踐。據山東核電設計管理處副處長程昭介紹,海陽核電1、2號機組為國家三代核電自主化依托項目,已安全穩定運行兩個燃料循環,累計發電量超580億千瓦時。以此為基礎,海陽核電核能供熱項目一期70萬平方米工程,于2019年11月15日建成投運,持續穩定供熱兩個供暖季。

      “測算顯示,兩個供暖季對外供熱累計約58.2萬吉焦,節省原煤3.2萬噸,減排二氧化碳5.5萬噸。居民們普遍反饋,核能供熱可靠、穩定、效果好。“程昭稱,該項目獲國家能源局委托獨立評估的第三方高度評價:在技術上實現了電廠核能利用效率的提升,經濟上具備了與燃煤供熱持平的競爭力,總體呈現出安全、穩定、清潔、高效的特點。項目通過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的科技成果鑒定: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具有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環保效益。“今年11月,二期450萬平方米工程即將建成投運。此外,2020年11月建成的核能綜合利用+綜合智慧能源創新示范項目,利用核電已有設施,采用水熱同傳技術進行輸送水和熱。”

      核電清潔無碳、能量密度大、供給可靠性高,是可大規模替代化石能源的穩定低碳能源。“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過程中,核能應發揮重要作用,除了供熱供暖、制氫、制冷、海水淡化等綜合利用,還可為化工、鋼鐵、建材等高碳排放企業提供脫碳技術方案。”中核能源黨委委員、副總經理殷雄表示,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第四代核能特征的先進反應堆技術,在綜合利用方面具備優勢。

      殷雄舉例,目前高溫堆主蒸汽13.9MPa、571℃,可涵蓋石化的主要用汽需求,與石化項目耦合可同時滿足電力、蒸汽、供暖、海水淡化、綠氫等需求,成為綜合動力島。再如,我國30萬千瓦及以下火電機組裝機容量約占40.51%,關停已是大趨勢。“高溫氣冷堆在火電廠址復用方面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主蒸汽參數與常規火電超高壓機組參數基本相當,可同時承接火電廠退役后電用戶、熱用戶,直接和原有管網系統、原有出線走廊對接,無需新建電力和蒸汽輸出設施。經評估和少量改造后,火電廠現有配套設施可直接用于高溫堆核電廠,降低項目建造和運營成本。”

    新聞爆料

    圖片精選